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为全球船舶注入“绿色动能”,中船发动机驶入低碳新航道

在全球航运业面临严峻减排挑战的今天,一家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企业,正以其轰鸣的机器声,回应着时代的绿色呼唤。10月31日,在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国企开放日活动现场,青岛财经日报记者走进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探寻这家为中国乃至世界船舶装上低碳“心脏”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全域布局中加速领跑。

绿色动力,从青岛走向世界

走进中船发动机,其雄心不仅在于规模的宏大,更在于对绿色未来的精准卡位。面对国际海事组织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中船发动机敏锐地将发展重心投向低碳零碳燃料主机。

“当前,我们手持的双燃料主机订单非常饱满,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28年。”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份底气来源于其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公司已完成LNG一期、二期和甲醇发动机产能建设,拥有30个试车台位,其中专用于LNG和甲醇双燃料的台位就达15个,并于今年率先实现了甲醇双燃料主机的批量化建造。

技术突破,成就多个“全球首台”

技术创新,是中船发动机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其成果呈井喷之势:

在LNG燃料领域,世界首台双机双桨主机6X72DF-2.2+iCER、首台大缸径9X92DF-2.0+iCER双燃料低速机,于2024年相继交付。

在被视为航运业“新宠”的甲醇燃料领域,突破更为显著。2024年5月,国内首台6G50ME-C9.6-LGIM+EGRBP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在此诞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里程碑跨越。这台被誉为“最环保的船用二冲程主机”,可减少97%的硫氧化物、90%的颗粒物和11%的温室气体排放,且在后续试验中取得了“零扫尾”的卓越成绩。进入2025年,全球首制7S60MEC - LGIM - EGRBP甲醇双燃料主机、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智能VLCC船用主机等更是接连下线。

与此同时,氨燃料主机试验平台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预示着下一个零碳动力突破已在途中。

全域赋能,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中船发动机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单一主机的制造,更在于其构建的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通过“总部+基地”的管控模式,青岛总部聚焦于全系列多燃料动力成套装备制造与四大中心建设;宜柴公司深耕关重铸件与中小缸径部件;大柴公司则专攻大缸径动力装备。这一布局使公司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零部件自主化率已从五年前的75%提升至接近90%。

在动力服务领域,其全球网络与7*24小时响应机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无忧保障。在动力配套方面,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关重件铸造中心。此外,在发电设备核心部件、大功率水力测功器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已成长为国内优秀的制造商。

“智造”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公司机加车间,世界顶级的大型数控镗铣床林立。依次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加工的发动机三大件——机座、机架、缸体,它们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后,成为零件成品。这里每一微米的精度,都关乎最终产品的可靠性与寿命。


走进总装车间,左手边是发动机总装工位,右手边是预装工位。机座、机架、缸体在预装工位进行装配,完成各工序组装后,由行车吊运至总装工位进行合拢。以正在台位的6G60主机为例,合拢后的主机高约13米,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重达500吨,相当于250辆汽车的重量。在总装工位合拢完成后,即可进入发动机调试阶段,完成各项功能试验、安保实验以及负荷实验后,即可对外交验。随后经过包装、防护以及清洁后,一台台发动机就会通过行车吊运至码头装船发运至各个船厂!

中船发动机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从试验台到码头总成一体化吊装发运能力的船用发动机制造企业,保证主机高质量、高效率运输至各大船厂。

以“技术突破”与“精益管理”为双轮驱动,中船发动机正通过“生产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和全员精益管理,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重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打破历史空白,到如今低碳零碳主机引领全球潮流,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正以青岛为核心,驱动中国船舶动力向着绿色、智能的未来全速前进,为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澍 原嫣若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