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治理效能,破解传统交通执法中存在的“现场处置效率低、证据固定难度大、风险防控能力弱”三大瓶颈,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近期积极探索“交所融合”创新路径,通过青岛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李沧区大队与李沧公安各派出所的数据共享、协同共治,成功构建了电动车违法整治“召回式执法”新模式。
该模式依托警务技术赋能,实现了违法行为的全程可回溯管理,为道路交通治理效能的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三步闭环”打造精准治理新链条
据了解,“召回式执法”模式成功打破警种壁垒,借助“警务融合、信息互通”优势,形成交通全域治理“一张网”,实现“信息采集、平台研判、后期处置”的闭环管理,执法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李沧公安依托执法记录仪的精准记录、卡口监控的全域覆盖等系统设备,精心构建起一张立体化、移动式的取证网络,成功实现非现场违法抓拍,并针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初次违法、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况进行分类研判分析,通过“交所融合”共同确认人员身份信息、车辆信息,由交管部门通过电话、短信、“交管12123”APP等方式向当事人推送违法通知,通过交管宣传、警示教育、违法处罚等,实现“点对点”柔性执法,避免“一罚了之”,有温度、有力度,不断增强公众对《实施办法》的认同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数据跑腿”替代“现场交锋”
为了进一步督促规范佩戴安全头盔,保障骑乘电动自行车平安回家,李沧公安明确防控重点,科学、针对性地部署整治,实行“高峰劝导+平峰管控+低峰召回”防控模式,严查“五类重点违法”及“非标”低速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通过“召回式执法”让执法过程更加严谨、规范,有效扩大执法广度,让违法者心服口服。
“以前看到交警拦车就躲,一是怕被处罚,二是感觉很没面子。要是一时想不开想逃,反而更危险。现在收到通知,照片清晰可见,认识到不戴头盔也违法,为了自己的安全,这个违法我认。”10月23日上午,市民王先生来到李沧区交管大队接受处罚时说道,“交所融合·召回式执法”新模式,采取“先取证、后处置”的方式,保障了执法公正性,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法、守法、懂法、不犯法。
另据了解,针对不同群体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李沧公安“召回式执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召回”方式,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在电动车违法领域,外卖群体是“召回”的重点对象。针对外卖骑手违法,交管部门与派出所注重从源头上抓起,对锁定的外卖骑手不戴头盔、争道抢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甚至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外卖企业,由外卖企业组织召回骑手进行“回炉”,交管部门负责组织宣教,面对面进行警示教育,提升外卖骑手遵章守法和安全出行意识。外卖公司也有相应的考核机制,骑手需接受教育、学习,情节严重的直至停单整改,以此督促骑手遵守交通法规,保障骑行安全。截至目前,李沧公安已对辖区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外卖企业骑手组织10余次交通安全专项宣讲,收到良好效果。

而对于学校周边涉及头盔的违法行为,李沧公安协调教体部门,实行违法通报曝光制度,形成教体局管学校、学校管学生、学生“管”家长的联动机制,学校利用家长会或班务会的形式对骑乘电动车的家长及学生不戴头盔的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以批评教育为主,纳入学校班级考核,实现“通报—召回—提升”的效果。
信息共享实现精准治理
“召回式执法”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信息共享技术的有力支撑。据介绍,李沧公安自“交所融合”以来,各派出所与交管部门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互通和资源共享,让执法更加精准。自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开展以来,交管部门联合派出所落实交通违法整治,交警发现违法行为,派出所民警找到当事人,共同推动整治行动的开展。
自2025年山东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以来,派出所民警携手交警开展消防安全管理,联合街道和社区,走街串巷进楼道,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违规改装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执法,通过电动车号牌落实车辆信息,引导车主规范停车。通过上门查处“面对面”教育处理等方式,加深执法深度,营造震慑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交所融合”下李沧公安的“召回式执法”模式,不仅提高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锁定与高效处理,更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面的综合安全治理水平。
据介绍,下一步,李沧公安将持续深化这一创新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信息资源,加强与交通、城管、应急管理等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为平安李沧、畅通李沧建设保驾护航。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海杰 通讯员 孙晓婷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