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论坛,在青岛理工大学(市北校区)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来自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城市历史学家、文旅学者、规划设计专家以及城市更新项目焕新实操企业家代表等共50余人,围绕城市更新的深厚内涵和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以及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如何盘活和实现市场价值等主题,通过研讨分享与圆桌讨论,结合前沿趋势,形成了一系列专业性、实战型研究成果,以产学研合力助力青岛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青岛市科协指导,青岛太平洋学会主办,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市城市规划学会、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市流行色协会协办。
青岛太平洋学会会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是历史的载体,遗产是文明的印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遗产保护则是守护城市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的核心使命。同时,结合《英国的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专题分享,他认为“如何在城市迭代升级中守护好历史遗产,在遗产活化利用中赋能城市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研讨会现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青岛市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徐飞鹏,进行了《青岛历史城区中轴线——青岛路遗产景观修复修正研究》主题分享;青岛太平洋学会顾问、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史专家张树枫,进行了《青岛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保护》专题演讲;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特邀房地产专家冯显泉,则带来了调研报告《青岛百年里院“三江里”翻红秘籍》,并进行了精彩交流分享。

此外,与会学者们还围绕“非标住宿在城市更新中的运营方法论”“技术创新赋能城市更新”“加强城市色彩引导建设时尚青岛”“新型建材技术在东南亚城市更新中的应用”“上街里阅城艺术营造”等角度,进行了主题交流。会上通过分享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百年里院“三江里”焕新等项目,总结“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区自治”三方协作模式。参考英国“城市更新保护做法”,强调遗产保护需兼顾在地性与可持续性。
研讨会还围绕“平衡更新发展与遗产传承”核心议题,汇聚学界、业界及政策制定者,形成了诸多关键共识与成果。比如:明确遗产不仅是历史载体,更具备文化认同、生态低碳、社会治理等多元当代价值,需突破“冻结式保护”思维;提出“微更新”“活态传承”等实践方向,实现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政策与技术支撑领域,强调需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遗产监测与传播效率。并建议,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微遗产活化项目,提升社会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研讨会明确将组建跨领研究小组,梳理典型案例,形成《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指南》,并推动试点落地合作项目,持续探索“保护-利用-传承”的可持续路径。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本次论坛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和国内城市历史城区保护和城市更新、城市及街区运营管理水平等做了全面深入的研讨,通过系列案例分析,为政府与有关行业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成果。
“本次会议非常及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李立总结说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会议公报对“十五五”期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了纲领性擘画。尤其是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重心要从重基建、重投资、重城镇化,转向提高国民福利和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品质的要求,以及“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更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城市更新应当充分贯彻这一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此外,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城镇化已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体制转变的判断,在这样背景下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