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崂山北宅街道百圣山,山间雾气尚未散尽,咖啡香已循着石板路漫开。10月17日至19日,崂山区首届乡村咖啡节在这里举行,咖啡师技能大赛的器具碰撞声、市集摊位的欢声笑语与山风交织,构成一幅独特的乡村图景。当主办方展开首张《崂山区首届乡村咖啡节地图》时,在场者无不惊叹——近百个标注点密密分布在山海之间,从北宅街道的樱桃林到王哥庄的海岸线,曾经零星散落的乡村咖啡馆,如今已形成连片发展的产业集群。
这张咖啡地图的诞生,是崂山村咖五年蝶变的缩影。2021年时,仅北宅街道还有几十家村咖艰难求生;如今,崂山区乡村咖啡馆已突破100多家,它们如同散落山间的明珠,被一条无形的产业链串联成线。在这场从“零星”到“成片”的跨越中,一杯咖啡不仅改变了市民的周末生活,更重塑了崂山乡村的发展逻辑。

地图背后:村咖的集聚密码
“扫一下地图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每家店的特色,甚至能直接预约民宿。”在咖啡节现场,北宅街道的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着这份特殊的指南。这张标注着百余家精品村咖的地图,不仅精准呈现了崂山“村咖经济”的空间布局,更暗藏着其集聚发展的底层逻辑。
地理分布上,崂山村咖形成了鲜明的“山海集群效应”:北宅街道的青云台社区、慕武石村等区域,依托山林资源形成“庭院咖啡群落”;王哥庄街道的雕龙嘴社区、曲家庄村则借海景打造“观海咖啡带”;沙子口街道的大石头村、西麦窑村则融合渔港文化形成特色点位。这种集聚并非偶然,而是崂山“一轴携两心、两谷十二珠”乡村发展格局的生动体现,村咖恰好成为串联起25.7平方公里百果溪谷片区的文化纽带。
业态融合更让村咖突破了单一经营的局限。在百圣山咖啡工厂,游客可以参与从咖啡豆筛选到冲泡的全流程研学,实现“咖啡+研学+庭院微度假”的三重体验;无名高地咖啡用传统窑烤面包搭配精品咖啡,让麦香与咖啡香在庭院中交融;远山黛则将咖啡与民宿结合,推窗见山的客房与山间咖啡座构成完整的度假闭环。这种“咖啡+”模式已在崂山形成标准化创新——“咖啡+生态”的云上涧推出崂山绿茶特饮,“咖啡+艺术”的安琳咖啡用咸奶油冰美式演绎山海味道,“咖啡+阅读”的大石乡村图书馆让书香与咖啡香共生。

“2023年刚来的时候,北九水只有几家咖啡店,现在下了滨海大道一路能看到近20家。”何不咖啡主理人陶妤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的小店从两张桌子扩展到900平方米的复合空间,见证了村咖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北宅街道启动的“村咖产业联合体”机制,通过统一标准、共享客源,让分散的村咖形成合力。
政策托底:乡村振兴的崂山实践
村咖的蓬勃生长,离不开政策阳光的持续滋养。在百果溪谷片区的“幸福账本”上,清晰记录着崂山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的政策实践,而村咖正是这场实践的重要成果。
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崂山区农业农村局与北宅街道打出“技术+资金+渠道”的组合拳。在技术赋能上,组织农技培训50余场覆盖果农3000余人次,不仅提升了樱桃等传统作物品质,更培养出一批懂经营、善创新的乡村创业者;资金支持方面,通过“强村共富公司”机制注入发展动能,实现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的利益共享模式。
人才引育为村咖注入鲜活力量。崂山通过靶向引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政策,吸引了一批有想法、懂市场的创业者回归乡村。安琳咖啡的主理人将专业咖啡技艺与乡村美学结合,打造出吸引城市客群的“专业级”乡村咖啡馆;里予·ORE矿石咖啡的店主则用原木与石材,在青山间构建出自然美学空间。这些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是咖啡技艺,更是城市消费理念与乡村资源的精准对接。
品牌建设让村咖价值持续提升。从“大北小宅”文创IP的打造,到“北宅樱桃”入选“青岛优品”认证名录,崂山通过统一包装、统一营销,让乡村产品实现品牌战略。村咖作为品牌载体,不仅将樱桃果酒、崂山仙菊等特色产品推向城市消费者,更通过咖啡节、云端推介等活动,让“崂山乡村”成为自带流量的文旅IP。2024年“北宅好品”专柜进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标志着崂山乡村产业已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咖啡香里:重构城乡生活图景
“以前周末要么宅家,要么去挤景区,现在更爱来村里的咖啡馆待一天。”在Arcadia Cafe阿卡迪雅海景咖啡的露台,市民李女士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流清湾的日落。这家坐拥无敌海景的村咖,已成为城市人逃离喧嚣的热门选择。
村咖的兴起,精准契合了都市人对“微度假”的需求。不同于传统观光旅游,这种以咖啡为媒介的乡村体验,更注重情感共鸣与精神放松。在云上涧咖啡馆,游客可以喝完咖啡就加入山野徒步、涧水探秘;在大石乡村图书馆咖啡店,上千册藏书让咖啡时光变成阅读盛宴;在邂逅美宿·山海间村咖,三亩临海花园里的咖啡座能让人伴着海浪声消磨一下午。这种“慢下来”的体验,正是乡村微度假的核心魅力,也让崂山乡村从“风景观光地”变成“生活体验场”。

对村民而言,村咖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峰山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同功在直播间里推销本村的村咖与民宿,让好风光变成好收入;慕武石村的扶摇直上·柴窑面包咖啡店,用山泉水咖啡和古法烘焙面包,带动周边农户的粮食销售;北宅街道通过村咖联动,让100余家民宿、170余家农家宴与近百家咖啡馆形成消费闭环,2023年以来相关业态订单持续增长。正如崂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村咖让乡村振兴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转化为农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村咖正在重塑城乡关系。它既不是简单的城市产业下乡,也不是传统乡村旅游的升级,而是通过咖啡这一国际化符号,搭建起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城市客群带来的新观念、新需求,倒逼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如今崂山的乡村咖啡馆周边,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日趋完善,甚至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而乡村的自然肌理与人文底蕴,则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窑烤面包配手冲咖啡”成为新的生活潮流。
未来展望:从“咖啡香”到“振兴甜”
咖啡节落幕时,百圣山的暮色中仍有游客在咖啡地图上标记心仪的店铺。这张小小的地图,不仅指引着消费方向,更昭示着崂山乡村发展的未来路径。
按照规划,崂山将以咖啡节为起点,推动“村咖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依托现有集聚基础,打造“北宅山林咖啡集群”“王哥庄海景咖啡带”“沙子口渔港咖啡区”三大特色板块,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业态创新上,深化“咖啡+研学”“咖啡+非遗”“咖啡+康养”等融合模式,开发更多体验产品;在品牌运营上,通过“村咖产业联合体”持续提升服务标准,推出“崂山咖啡”区域公用品牌,让村咖像崂山绿茶一样享誉全国。
更值得期待的是,村咖正成为崂山乡村人才振兴的“孵化器”。当地已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咖啡技艺与乡村经营课程,培育本土咖啡师与创业者;同时通过“青年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让乡村不仅有咖啡香,更有青春活力。正如“荒度咖啡”在樱桃林里绽放的生机,年轻力量的注入正在让古老乡村焕发新生。
从樱桃树下的零星小店,到山海之间的咖啡集群,崂山村咖的五年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它证明乡村振兴不必固守传统路径,一杯咖啡、一张地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崂山庭院,咖啡壶的咕嘟声与鸟鸣共奏,这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咖啡香”的乡村画卷,正在书写着城乡融合的新答案。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黄元晖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