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上午,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人工智能助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山东青岛国信金融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主办。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社会服务处处长、二级巡视员许炜作论坛开场致辞。来自学界研究机构、司法实务部门以及版权与人工智能产业界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交流。
论坛第一环节为主题发言,七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技术演进趋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版权产业创新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版权规则挑战等重点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余江作题为《大模型开启的数智时代: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创新体系》的发言。余江指出,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引擎,推动了AI创新体系从“单一数据驱动”向“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协同演化,通过组织协同与治理重塑的机制布局,最终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跃迁的系统性演化。
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胡璇作题为《探索AI赋能游戏创作新路径》的发言。胡璇表示,生成式大模型的能力持续“升维”,重构了游戏生态关系,在产能提升、人机互动、范式革新等方面带来新的可能。游戏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前沿,新技术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
阿里研究院AI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搏作题为《全栈变革——人工智能产业进展、挑战与趋势》的发言。周搏指出,中美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差距正迅速缩小。在此背景下,大模型与智能社会的竞争重心从模型层向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扩散,全球人工智能正经历从模型突破到全栈变革的深度转变。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二级高级法官秦元明作题为《涉人工智能著作权纠纷的司法应对》的发言。秦元明介绍了生成式AI引发的法律挑战,针对“AI成果权利归属”等问题,系统分析了域内外司法态度、相关争议、典型案例以及司法应对。他强调,我国未来应不断完善涉AI纠纷的裁判规则,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治理。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明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变革适用》的发言。杨明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过程引发的著作权问题,不应简单套用“侵权+合理使用”分析框架,而应从公共政策角度重新权衡机器“学习”与在先著作权人利益受损间的关系,做出补偿与否的公共政策选择。
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蒋舸作题为《AIGC用户版权主张的认知经济性分析》的发言。蒋舸认为,当人机贡献难以区分时,将用户版权主张限缩在纯粹人类贡献的范围既不合理也不可行。实践中,法院应根据原告的权利要求主张范围,反推原告举证责任。对于“最低限度创造性说”的适用方法,应采“宽进宽出”的版权认定模式。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作题为《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中的平台方版权义务》的发言。丛立先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版权问题,并进一步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中传播作品的平台行为”“人工智能应用中传播作品的平台注意义务”“人工智能应用中传播作品的平台版权责任”开展分析。
论坛第二环节为交流研讨,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版权保护的问题挑战与应对思考”,该环节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玉烨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来小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陈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卢海君共同与谈。三位嘉宾围绕合理“再创作”如何有效保障原作权利人的权利、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版权注意义务应该如何构建等发表了深入见解。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王墨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