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版博答卷”

当83岁的皮影守艺人范正安自驾来到版博会上展示千年传承的泰山皮影,当来自佳木斯市的赫哲族古老鱼皮艺术作品邂逅现代科技,当民族技艺拥抱国际舞台,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这一跨越千年的版权文化对话,在青岛精彩上演。一个个百万元的数智文创项目签约落地,一场场高能级国际论坛沙龙举行,路演首秀沉浸体验以及一站式的版权登记服务,为优秀版权成果互鉴共享搭建舞台,促进交流合作,推动民心相通。版博会在依依不舍的三天时间内落下帷幕,但它激荡起的版权价值回响,却如同拍岸的浪花,层层扩散,深刻浸润着这座城市的创新肌理与文化血脉。

作为中国版权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为青岛版权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版上生权绵延生花,思辨之潮涌起岛上。让我们从四个维度,一起来解读这份沉甸甸的“版博答卷”。

时间之河:

从“数智版权”到“版权护航”

版权,是时间的艺术,是跨越时空的数智价值对话。

本届版博会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超过1100家国内外重点版权企业机构携最新成果参展,参展单位数量创历届之最。近5万平方米的展馆内,从版权业态的数智化升级,到版权产业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向世界生动讲述着中国版权故事。

映入眼帘的每一个展区,都充满了匠心独具的地域文化魅力,以百花齐放的创意展陈方式,构建出一条条从历史文脉驶向智慧蓝海的观展流线,让人赞叹不已。

步入山东展区,“孔子数字人”能与国内外客商自然对话,“孔夫子”还能化身萌态十足的Q版孔子,变身手办、公仔等文创产品;来福建馆的观众不仅可欣赏德化白瓷、漆线雕、寿山石、丝网版画等非遗实物,感受“海丝”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通过闽籍作家作品、工艺美术、时尚设计等现代版权成果,领略“版权+”带来的产业活力;踱步到甘肃展区,则可欣赏全球首部洞窟式体验剧《乐动敦煌》,寻莫高窟里的千年壁画;北京展区由13家头部文化企业展出了各类版权作品2000余件,展示重点版权项目15个;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版权保护与服务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本次携所属公司前来参展交流,呈现了形式前沿新颖、数智内容丰富的版权盛宴。

本届展会围绕不同细分领域,设计了“1+1+9+N”活动矩阵。现场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及版权示范城市的参展方,举办了70余场活动,包括版权成果发布、版权IP推介、项目集中签约、现场展演等。即便来不了现场,也能同步“云逛展”“云下单”。为了促进版权交易、提振消费,主办方专门搭建了展会门户网站,2922类版权相关产品在线上集中展示;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更是打通了线上交易通道,目前已有379个商品实现即时交易。

与此同时,在版博会及第六届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同期举行期间,青岛市以“版权护航 创意青岛”为主题,通过全面推进版权宣传“七进”活动、建设青岛优质版权资源库等一系列举措,生动讲好青岛版权故事,与时代共振,集中展现青岛作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创新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促成更多版权成果转化。

传承跃升:

从“文化资源”到“版权资产”

版权,是思想的容器,守护着人类最珍贵的文化资源与灵感火花。

版博会现场,涵盖影视、图书、游戏、动漫、民间文艺、IP文创、数字平台等内容的展区,仿佛是流动的人类文化史卷,充溢着版权文化资源新活力。

新技术变革重塑版权行业。随着AI在游戏、数字音乐、动漫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版权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水平,促进版权要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和技术、文化业态的深度融合,中国在版权保护与创新发展领域持续深耕,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优秀案例示范点——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通过“版权+文化+科技”融合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娱乐产业的版权运营与跨国合作路径,为全球数字版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而如何确保版权能够赋能保护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特别是在数字时代,版博会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版权保护的生动故事。

展会现场,国家级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还在忙碌不停地搭台、演出,一堂非遗课圈粉无数孩童。“我今年83岁了,干了一辈子了,为什么还这么充满干劲啊?”范正安笑言道,自己从8岁开始就学习皮影戏,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次是自驾来参展。“很荣幸来参加版博会,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仅半天时间,展出的产品就销售一空。”山东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平面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兵表示,通过展会,他感受到了版权的力量,也增强了自身版权保护意识。

著作权人、营口木浮雕非遗传承人高谊长将其美术作品《牡丹仙子》进行了现场版权登记,拿到了纸质版作品登记证书那一刻,他感慨道“有了版权保护,就有了面对市场的更大底气。”

当版权从纸面的法律条文,跃升为驱动时代前行的核心动能,版博会这一广阔平台让人们一边触手可及到“版权”,一边感悟实践于理念行动中,知晓了从文化资源转化为版权资产、再到产业资本的重要性。

产业共舞:

从“项目集群”到“版权经济”

版权,是创造的舞台,演绎着从项目缘起到产业经济的宏大叙事。

作为东道主,青岛展区的特色及山东展团的版博会“成绩单”受到关注。展会期间,山东举办了丰富的产业对接活动,推出17项新品发布、项目推介,20多场订购签约活动,诸多优质项目集中签约。一批版权数智化新技术、新平台、新IP现场亮相展示。其中,“数智化的齐鲁版权”C位亮相,从登记、创造、确权、保护到交易、应用,全流程向观众展示版权数智化全链条成果。围绕动漫、音乐、体育、文博、工艺设计等领域,现场发布推介山东十大线上版权交易平台。展会期间,一些参展企业凭借优质的版权产品与项目,收获订单、合作邀约。比如,曹县汉服、淄博陶琉、肥城桃木雕刻等特色产品咨询不断,众多观众下单采购。

此外,全国各地展团收获颇丰。福建展团10月17日的签约项目总额约500万元,参展企业65家,参展作品约500件,销售110多件,现场销售额与直播带货总额达83100多元。武汉潮玩设计研究院则在现场签下了1亿元的合作大单,“我们将围绕IP潮玩类饮品研发、生产及运营,与合作方将通过整合文化IP、核心技术及版权合作,共同探索鲜泡茶产业创新路径。”研究院创始人黄崑认为,版权不仅是IP资源市场化的关键,更是引导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力量,是能够塑造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一则则版权项目落地的鲜活缩影,加速推动着原创IP生态培育开发与转化。当版权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时,将极大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据最新统计,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7.44%,著作权登记总量超过1000万件,同比增长了19.13%。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第一次跃升到了第10位。

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全球货物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巨大驱动力,尤其是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贸易对象几千年来沿着丝路贩运、买卖,像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实物产品,而今天的贸易对象是技术、品牌、数据、设计和创意,也就是主要贸易的对象是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随着创新地理格局的改变和数字革命的崛起,2025年我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试点工作覆盖全国15个县市,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政策,为全国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国际规则制定及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了新路径、树立了新典范;而首次开展的“地方版权好故事”项目遴选出了10个好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国版权事业的蓬勃发展,既彰显了版权在激励创新、促进发展、丰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又为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叙事支撑。

和中国一样拥有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遗产的埃及,也在积极探寻版权保护激励文化创新创造的路径。埃及知识产权局局长Hesham Azmi现身本届版博会,在一场论坛上提到,埃及正努力将知识产权从法律抽象概念转变为尊重创造力的文化。在他看来,没有创造力,版权经济就失去了灵魂。版权的本质是为了使创作者能够通过其作品获得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从而让作家、电影制作人、音乐家、设计师等,能够投入时间、才华和灵魂继续新的创作。强有力的版权保护是支撑创意产业的无形力量。

未来之约:

从“青岛模式”到“城市答卷”

版权,是未来的约定,勾勒出青岛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航向。

版博会上,青岛展区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亮眼的版权成果,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本届版博会的一大亮点,中国国家版本馆与青岛出版集团联合参展,凭借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新颖独特的展示形式,双方合作推出的“哪吒闹海——中国国家版本馆藏哪吒主题版本展”是此次参展的重点项目。中国国家版本馆馆藏资源丰富,被誉为“文化种子基因库”。此次展览从海量藏品中精心挑选出300余册(件)不同年代的哪吒主题版本展品,涵盖古籍、连环画、宣传画、年画、音像出版物等多个品类。展览以全景视角呈现,清晰勾勒出哪吒这一经典神话形象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让观众直观感受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身为本届版博会的东道主,青岛重磅连推第六届青岛版交会、第四届青岛手造节等版权文化盛宴,以及不间断开展数智竞技机器人表演赛、作品分享会等丰富活动,还有“山东手造·青岛有礼”等融汇传统工艺、现代设计与数字科技的沉浸式文化盛宴,彰显青岛本土版权文创的时代精华。

亦如,青岛这片向来敢为人先的海洋热土,以其独特的城市禀赋与人文情怀,为这场版权思辨盛宴注入了丰沛的“青岛注脚”——

青岛的实践,正在书写一个微观样本。从版权登记、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到构建司法、行政、社会协同的严密保护网,青岛蹚出了自己的版权产业发展模式。

2011年,青岛率先突围,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成为继成都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7年,即墨区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至此,青岛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拥有两个国家级版权示范城市的城市;2025年,青岛迎来版权领域“最高荣誉”——青岛市新闻出版局斩获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版权工作创新突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13年,青岛开始举办“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让“青岛平台”成为北方版权交易的核心枢纽;2024年,青岛探索的“版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新机制”,成功入选国家版权局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打通了“行政查处”与“刑事追责”的壁垒,实现全流程协同。而从数据上看,2020年青岛市作品版权登记量突破1.3万件,到2023年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超2万件,再到近2年作品著作权登记量累计超20万件,青岛的版权创造态势持续爆发。这背后,既有政策的引导,也有产业的支撑——如今青岛已形成以新闻出版、影视、音乐、游戏动漫为核心的版权产业集群,版权产业迸发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

本届版博会的成功举办,是青岛交出的一份关于创新与未来的“城市答卷”。但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哲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健全的版权生态,正是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保障。青岛将版权提升到城市战略高度,正是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

本届版博会落户青岛,因而别具深意。这份青岛“发展哲学”的内涵是:以版权保护厚植创新土壤,以版权交易激活知识价值,以版权文化塑造城市品格。当尊重版权成为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它便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全球一流的创意人才与智慧资本,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城市“制造”到“智造”,从“硬件”到“软实力”的全面跃升。

潮起胶州湾,风从海上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已然落幕,但以数智为楫,以版权为帆,青岛正驶向版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向世界讲述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青岛故事。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