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第二批省级数字产业集群名单,青岛市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集群成功入选。这是继获评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省未来产业集群后,该产业斩获的又一省级殊荣。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的区域之一,崂山区已构建起涵盖148家企业、13家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产业生态,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220亿元,正以“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全链条优势,践行“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战略构想。
链主领航:148家企业构筑产业“雁阵”
走进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歌尔集团的VR整机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个创造“崂山速度”的项目一期2023年9月交付,2024年产值即突破73亿元,带动PICO、大朋VR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形成国内VR整机出货量占比超80%的产业高地。
龙头企业的磁吸效应正在持续释放。目前,崂山区已集聚虚拟现实相关企业148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上市及挂牌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构成层次分明的“企业雁阵”。通过歌尔等链主企业牵引,国内VR手柄出货量第一的欢创科技、独角兽企业云天畅想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入驻,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提升。
“我们不是简单堆砌企业,而是按‘链式思维’培育生态。”崂山区负责人介绍,从2016年提出产业构想,到2022年承接青岛市“一核三极多点”布局,崂山区始终以整机制造为核心,同步布局光学模组等核心部件、操作系统等软件研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环节,实现全链条闭环。
创新破局:13家高能级平台打通“产学研用”
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的展示厅内,激光雷达三维测风系统正实时传输气象数据。这项源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技术,经中心孵化后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珠峰科考,孵化出的镭测创芯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0%。
该中心正是崂山区13家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典型代表。目前,这里已集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家高端研发机构,聘请赵沁平院士担任特邀顾问,组建40余人的专家智库,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2024年,国创中心展示中心、海尔创新设计展示中心双双入选山东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
创新活力源于制度设计。崂山区建立“专班+管委会+平台公司”三位一体架构,设立5亿元种子基金与2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让利、市场主导”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据显示,崂山区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0件,连续多年领跑全省,为VR产业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政策筑基:市区联动打造“政策洼地”
“从项目签约到投产仅用12个月,离不开政策‘护航’。”歌尔集团负责人回忆,崂山区联合市工信局推出全国首个市、区两级一体化VR产业园政策,涵盖园区建设、人才集聚等全维度支持,仅企业研发补贴一项就节省成本超千万元。
政策先行是崂山VR产业的鲜明特色。崂山区在全省率先出台虚拟现实专项政策,通过《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强区二十二条》等文件,形成“基础政策+专项细则”的支持体系。未来三年,还将持续加大“真金白银”投入,重点扶持技术攻关与园区建设,目标是打造“全球VR第一园”。
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去年,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2%,突破220亿元;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入选省级试点,省级场景创新引领区建设成效显著。在AI技术赋能下,雷神科技研发的AI智能眼镜接入大模型架构,实现“VR+AI”场景落地,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标杆。
生态成型:从“产业集群”到“创新生态”
“每年的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都是我们对接资源的重要窗口。”大朋VR负责人表示,通过崂山区搭建的交流平台,企业已与12家高校达成合作。崂山区已连续多年举办行业大会,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双园区推介,形成“会展促产、以产兴展”的良性循环。
这种开放协同的生态氛围,正让崂山VR产业从“集群化”向“生态化”跨越。目前,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已建成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国创中心等核心载体,创享中心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用;虚拟现实“产业大脑”入选省级建设试点,将实现产业链数据实时调度与资源精准匹配。
作为连续三年获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县”的区域,崂山正以VR产业为支点,撬动“7+4+1”现代产业体系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崂山样本”。
从战略构想到220亿元规模的突破,从单一企业到全链条生态,崂山区完成了虚拟现实产业的“从0到1”跨越。此次入选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更是迈向“全球 VR 研发制造基地”的新起点。随着AI与VR技术深度融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这座山海之间的“VR之都”,正书写着数字经济的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