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崂山区松岭路上的特来电“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内,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所发电量正通过智能系统精准输送至充电桩,为往来的新能源汽车补给动力。据记者了解,这个站点配备30台直流快充桩,依托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可达50万千瓦时,基本实现充电用电自给自足,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吨。
这处充电站并非孤立的环保样本。2023年,崂山区获评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综合性区域试点,近五年来,崂山区立足产业与科创优势,在先行区建设中走出了一条“顶层设计引领、科创驱动内核、产业升级支撑、生态效益彰显”的特色路径。
科创驱动内核:从企业创新到产业集群
走进特来电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调试新一代智能充电模块,其搭载的“光储充协同控制技术”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这项技术能实现光伏、储能、充电系统的无缝衔接,即使电网波动也能保障充电稳定,绿电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研发负责人介绍的技术突破,正是崂山区科创实力持续提升的微观体现。
近五年,崂山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0件,两项关键指标均稳居全省第一。在这样的科创生态中,企业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融入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崂山区已累计培育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11个省级“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智能家电、人工智能两大集群升级为省支柱型雁阵集群。特来电所在的新能源产业,正是集群协同创新的受益者——依托海尔集团等集群领军企业的供应链资源,结合中科曙光等“头雁”企业的算力支持,其智慧充电网络实现了与区域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
动能转换实效:绿色产业的规模与活力
在崂山区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平台为特来电的充电网络进行“云端体检”。“借助‘挂号问诊’服务模式,我们能实时监测全区2000余台充电桩的运行状态,及时排查故障、优化调度,运营效率提高了25%。”赋能中心负责人的介绍,道出了崂山区推动产业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
近五年,崂山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持续激活绿色产业活力。通过培育24家场景应用实验室、13家新锐企业、9家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构建起全链条的产业服务体系,这些平台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特来电的智慧充电网络正是依托这些平台,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到运营服务的数字化升级。
“链长制”的深化实施更让绿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崂山区主导产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14个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储备)项目,争取省级补助资金2800万元。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特来电与上下游20余家企业形成协同,构建起涵盖充电设备研发、光伏储能配套、智慧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年营收保持20%以上增长。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开展为绿色产业注入新活力。崂山区已引育垂直领域大模型37个,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产业大脑入选省级试点,特来电正是借助产业大脑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了充电桩布局的精准规划,有效解决了“充电难”与“设备闲置”的矛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的荣誉,正是对崂山区动能转换成效的有力印证。
改革创新赋能:先行试点的示范价值
特来电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崂山区持续深化的改革创新举措。作为连续三年获评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誉称号的区域,崂山入选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发展试点”,一系列改革探索为绿色低碳发展破除了制度障碍。
在场景创新方面,崂山区“虚拟现实之都”入选省“十强产业”场景创新引领区,虚拟现实技术已在特来电的充电网络运维中得到应用——通过VR设备,运维人员可实现远程故障诊断,服务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这一实践也与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培育获评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成果相得益彰,成为全市唯一的产业发展类典型案例。
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突破更让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崂山区“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获评省2024年度县域改革精品案例,特来电的“光储充检一体化技术”正是依托这一改革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落地,目前已在全国20余个城市推广应用。此外,崂山区还获评2023年度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理念也已融入养老服务领域,形成了“绿色产业—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从充电桩上的光伏板到覆盖全域的绿色产业集群,从企业的技术创新到区域的系统变革,崂山区的先行实践也生动诠释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崂山区正以省级先行区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化科创驱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路径。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更多像特来电这样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共同书写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崂山答卷”,为全省、全市先行区建设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黄元晖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