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四季流转中,二十四节气不再是日历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滋养特困供养人员心灵的活水源头。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与刻板的说教,只有节气轮转间,那些触手可及的生活仪式与人间烟火。当清明的青团在蒸笼里翠绿,当寒露的柿子挂满枝头,传统文化完成了从“博物馆式保存”到“生活化传承”的华丽转身,为特殊群体构筑起连接古今的精神家园。
节气融入日常,文化记忆自然生长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节气日历”是为每位供养对象量身定制的文化地图。工作人员发现,认知障碍者对色彩鲜艳的手工更感兴趣,谷雨时节便用谷物粘贴画替代文字讲解;肢体残疾者操作不便,就设计简单的“节气纽扣画”。这种“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设计,尊重个体差异,让文化传承自然融入生活。
惊蛰时节,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社工与供养对象一起手工剪纸。
以二十四节气为轴,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精心策划了四季主题活动。春天,在“生机与希望”主题中,种植活动让供养对象感受生命萌动,春游踏青与自然亲密接触;夏天,针对“热情与活力”主题,清凉手工艺带来凉意,养生课堂传授养生之道;秋天,在“感恩与丰盈”氛围里,美食品鉴品尝丰收喜悦,感恩茶话会增进情谊;冬天,在“温暖与团圆”主题中,暖心手工增添温馨,节日联欢会则让大家感受家的温暖。每一项活动都细化为手工、民俗、养生等多元形式,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让节气成为看得见、摸得着、亲身参与的鲜活日常。
创新传承“六艺”,传统文化新潮表达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突破传统,开发六大创新载体,让节气文化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供养对象的生活。
谷雨时节,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社工与供养对象制作五谷杂粮手工画。
“指尖妙艺”是以巧手传承文化符号,通过手工活动将节气习俗“具象化”。端午时节,供养对象用丝线缠绕香料制成香囊,淡淡药香传递驱邪祈福的古老寓意;谷雨时,用五谷杂粮拼贴成画,展现农耕文明的质朴美学;冬至时,学习剪纸窗花,让传统技艺在剪刀起落间延续。这些活动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让供养对象在创作中体悟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舌尖至味”是用味蕾连接古今情感。清明,艾草青团包裹春日的生机;夏至,酸梅汤消解暑热;秋分,月饼承载团圆祝福;冬至,饺子传递家的温暖。从食材准备到制作分享,每一道美食都是“可品尝的历史”,供养对象在烟火气中感受岁时节令的生活智慧。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外出踏青。
“诗韵悠长”则是在诵读中与古人对话。比如,《二十四节气歌》以朗朗节奏普及自然规律,杜甫《清明》蕴含哀思,刘翰《立秋》抒写着清凉,供养对象在吟咏中跨越时空,体会古人“观物候而感四时”的诗意情怀。
“光影流彩”则是以影像解码自然密码。《舌尖上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纪录片直观展现节气与饮食、农事的关联,生动的画面既拓宽了文化视野,又以现代媒介重构传统知识的传播方式。
“步履寻芳”是指在自然中感知节气变迁。春日的山花、秋日的层林是最鲜活的“节气教科书”,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组织春游踏青、秋赏红叶等活动,引导供养对象走进自然,在观察中理解“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大寒节气,供养对象制作“冻冰花”感受晶莹之美。
“探秘求真”是从科学视角诠释古老智慧。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通过“霜花实验”“冻冰花制作”等科学活动,揭示节气背后的物候原理。供养对象在动手实践中,既理解了古人依节气安排农事的科学性,也建立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认知桥梁。
构建情感共同体,文化疗愈彰显力量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节气文化实践的动人之处,在于催生了超越血缘的情感纽带。在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里,大家彼此扶持、相互协作、分享经验,情谊不断加深,构建起“我们在一起”的共同体意识。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价值,擅长手工的、有活动组织想法的、能给予精神鼓励的,都能发光发热,消解了传统“照顾者-被照顾者”的固化关系,大家以平等、互助的姿态参与节气文化传承。当看到亲手完成的香囊、画作、窗花,供养对象脸上充满成就感。每一次参与都是自我价值的确认,增强了社会归属感,让他们找回自信,感知尊重,体会到生命的充盈与尊严。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照护,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生活的温暖注脚。在这里,节气不再是古籍里的符号,而是通过节气美食、民俗活动等形式,为特殊群体构建起与天地共鸣的精神家园。这种实践深刻表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关键,在于找到与现代人文关怀的契合点——当春分竖蛋的欢笑回荡在活动室,当冬至饺子的热气温暖了长者的双手,文化便完成了从记忆到生命的转化,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顾琰琰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