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纽带,更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从古代“观潮听浪”的朴素智慧,到如今“探海测洋”的科技跨越,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与利用始终与科技变革同频共振。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以跨界融合、重点突破的磅礴力量重塑世界。于9月8日在青岛开幕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聚焦国际视野下的海洋AI战略机遇,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发展,擘画“海洋+AI”新蓝图。
当智能浪潮奔涌入海,青岛催生了“海洋+AI”的全新动能——推动海洋观测从经验依赖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预判,让深海探索因智能装备而不再遥不可及,更让海洋治理与决策在科学算法的赋能下变得更加高效与智慧。“人工智能+海洋”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打开未来蓝色经济新空间的关键钥匙。
作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青岛在海洋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成就显著。青岛不仅引领了全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更在超大型海洋装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海葵一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相继投产,标志着我国跻身世界深海装备建设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公认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有2个源自青岛。此外,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在此集结,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建设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从首套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建成,到海洋大数据平台的持续升级,青岛始终站在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的前沿;从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的组建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落成,青岛不断打通从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从智能船舶巡航深蓝,到水下机器人探秘深海,从海洋大数据精准预测潮汐,到AI算法守护生态安全,人工智能与海洋的深度融合,正持续激活这座城市的“蓝色基因”。
在“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推动下,青岛海洋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超过8%。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513.2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居沿海同类城市首位,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本市GDP比重达33%。目前,青岛正在研发、应用和优化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达34个,“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持续完善。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在本次论坛上启动后,将进一步集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技术等方面资源,推进海洋产业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聚力打造引领性、可复制的“青岛样板”。
智汇瀚海,青岛正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之姿,在一系列高光成就中绘制出一幅从“蔚蓝”驶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国瑾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