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车间变课堂!青岛理工大学家校企联动为新生打造“入学职业体验第一课”

新学期,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车辆工程等专业50余名新生迎来了第一次班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特殊班会的地点不是在校园里,而是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汽车研究所试装车间。班会打破传统入学教育场景局限,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家校企携手,在生产一线,为新生上好“入学职业体验第一课”。

走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汽车研究所,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研发与装配过程直观呈现。学生、家长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详细了解“解放牌”卡车的发展历程。在试装车间,学生们仔细聆听商用车制造工艺讲解,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趋势与岗位能力需求,不时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专业问题。在直观的体验中,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车间里看到了商用汽车的组装过程,了解了电机、电控、电池等商用车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明白了未来要学什么、做什么,未来专业和职业的发展方向更明确了。”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新生杨增博表示。

活动现场,一汽人力资源部部长兼产品线人力资源室主任毛振东向“家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班的学员表示欢迎,他指出“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着力解决的是“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要保持开放态度,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校企双方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教学项目,把企业的技术资源、岗位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

据悉,此次新生第一次班会开进企业是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前置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举措。此前,学院通过“就业蓄水池”计划抢占先机,与海尔智家共建“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与山东临工合作国际化人才储备班,与潍柴动力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了大一企业认知、大二职业测评、大三技能强化、大四精准就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同时,学院创新“就业直通车”模式,形成“企业进社区宣讲—直通车发车入企—企业现场面试—集体签约”的闭环就业服务链,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此次在新生报到期间启动企业实践教学,进一步将职业教育关口前移,让新生从入学之初就建立“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关联认知,完善“入学即知业、在校能成长、毕业即就业”的育人链条。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青岛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懂技术、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组织此次活动,正是希望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帮助新生快速锚定专业方向。”在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董虎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地点的转换,更是学习方式的革新。未来,校企双方将持续深化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更多教学环节与产业需求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实用型人才,实现高校育人、企业发展、学生成长的三方共赢。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董承芳  通讯员  徐卫晓  张翱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