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彩虹堂志愿服务团奔赴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以“课程赋能、校地联动、红色铸魂”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科技教育、文化传承、红色研学等多元化成长体验,为乡村留守儿童开启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口,搭建起高校与地方长效合作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筑梦 打造“理论+实践”成长课堂
服务团联合宁津县杜集镇创新开设“筑梦学堂”,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为120余名乡村儿童量身打造“科技筑基+人文拓展”特色课程体系。志愿者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通过循迹小车焊接、回力汽车模型拼接等实践课程,将齿轮传动、惯性原理等专业知识融入趣味操作;设计非牛顿流体、彩虹牛奶等可视化实验,以现象教学激发科学兴趣,形成“认知—实践—探究”的教学闭环。
团队还精心设计非遗脸谱绘制、刮画创作等艺术课程,让传统文化在色彩中传承;趣味运动会的团队项目强化协作能力,老兵讲述革命故事则以红色基因浸润心灵。通过“科技+人文”的协同培育,为乡村儿童搭建起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校地共建 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8月12日,“大手引路·小手织梦”乡雁助飞座谈会在宁津县杜集镇举行。座谈会上,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与共青团宁津县委签署校地共建协议,建立实践育人基地,打造“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将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学院团委书记徐卫晓表示:“学院将持续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将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
模式创新 从教育帮扶到产业赋能
彩虹堂支教团以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专业资源为核心,联动各地团委、乡镇政府共建实践基地,形成“课程输送—人才培育——资源对接”的闭环体系,探索出“教育赋能+产业振兴”的筑梦新模式。通过支教过程中对乡村需求的深度调研,团队将高校资源与当地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创新提出“教育+产业”双轮驱动策略,开发蟋蟀文化等非遗文创产品,开展电商助农;通过“非遗课程进课堂”等活动培养传承人才,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振兴的转型升级。
下一步,彩虹堂志愿服务团将继续以支教为纽带,从生动课堂到产业规划,从文化传承到校地共建,让高校智慧深植乡土,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董承芳 通讯员 王喆 徐卫晓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