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听说最近有些烦恼,能跟我说说吗?”近日,在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家事心桥调解室,法官于淑风分别与8起家事案件的当事人面对面回访。为了进一步了解未成年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有效发挥心理疏导的修复、治愈功能,现场还邀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等方式,为到场的父母与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曾经因拖欠抚养费和探望受阻而对簿公堂的父母们,如今按照即墨法院制定的“渐进式探望计划”有序互动。
这种转变源于即墨法院创新实施的“抚养费与探望权协同履行机制”——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既保障探望权行使,又确保孩子按时收到抚养费,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孩子在父母“拉锯战”中再次受伤,深化未成年人权益保障。
针对涉未成年人抚养费给付与探望权行使长期存在的“执行难、矛盾深、修复弱”等问题,即墨法院立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打破传统执行边界,选派家事少年审判庭、执行局法官成立涉未成年人纠纷专项执行团队。创新构建“抚养费与探望权协同履行机制”,将抚养费给付与探望权行使纳入同一执行框架,在《探望权行使告知书》中加入“双向承诺条款”,明确“双方均承诺依协议履行抚养费给付义务及配合行使探望权”等约定,实现义务履行与权利行使的正向循环。2024年10月以来,即墨法院执结相关案件236件,抚养费执行到位率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
如何让“抚养费与探望权协同履行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即墨法院执行团队动态评估案件履行效果,建立涵盖抚养费支付率、探望权实现度、亲子关系改善度等6项指标的案件评价体系,以评估材料作为调整执行策略和反馈审判环节的重要依据。
在保障探望权方面,创新“法院探望室—社区观察站—家庭过渡区”的“渐进式探望计划”。针对矛盾较深的特殊案件,初期在法院家事心桥调解室开展“接触式探望”,由承办法官及心理咨询师现场指导;中期转入就近社区,进行亲子活动观察;后期过渡到家庭环境,有序步入正轨。
在朱某与傅某探望权纠纷一案中,通过“抚养费现场给付+探望权同步实现”,成功打破僵局,实现纠纷实质化解。情感修复也是法官在案件执行中十分关注的方面,为了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即墨法院为每案配套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免费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等服务,在执行过程中多次开展回访调查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努力修复破裂的亲情纽带。
下一步,即墨法院将进一步优化“抚养费与探望权协同履行”机制,不断探索涉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新路径,让司法温情更精准触达每个家庭,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晴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安睿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