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胶州市人民法院报送的《李某等人诉某住房服务保障中心及某房地产公司行政赔偿案》入选山东法院2024年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典型案例。
【案情简介】
2013年3月,某小区开工建设,某房地产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加建行为。后该房地产公司向某住房服务保障中心提交虚假规划审批材料,骗取了该小区商品房预售许可。2016年,李某等人陆续购买该小区房屋并办理预售登记。后胶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认定该小区房屋系违法建筑,并予以没收。李某等人面临房屋无法办理房产证、被没收后仍需偿还房贷的困境,遂以某住房服务保障中心在办理商品房预售审批时,对该房地产公司提交的虚假规划审批手续没有尽到核查义务,造成重大损失为由,诉至胶州法院要求行政赔偿。
【处理结果】
胶州法院经审查认为,本案争议由该房地产公司违规加建引发,主要过错在该房地产公司,而该房地产公司已因未履行处罚决定被法院强制执行,不具有赔偿能力,判决方式并不是最优解决方案。
胶州法院经过综合研判,提出以下解决路径:一是协调教育部门解决该小区业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同时积极推动解决该小区房屋确权颁证问题;二是主动报请胶州市委、市政府协调多部门召开四次专题调度会议,通过协调胶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法变更行政处罚、协调规划住建部门调整规划许可、责令房地产开发公司补缴税费和罚款等方式,最终为全部居民解决不动产权登记难题。随后,提起诉讼的六起案件全部达成和解,法院裁定准予当事人撤回起诉。
【典型意义】
该案是法院通过“穿透式审查+部门协同”实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典型案例。针对该小区居民“钱房两空”的现实困境,法院没有简单地围绕赔偿争议进行审理裁判,而是运用穿透式思维,抓住当事人“产权登记难”的实质诉求,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部门协同”的解纷格局,实现从“就案判案”到“源头解纷”的转变。本案的妥善处理,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与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之间实现平衡,彰显了司法与行政协同发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制度优势,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司法的灵活性,是新时代行政审判服务基层治理、护航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郭倩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