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青岛市城阳区召开的“感受身边变化,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获悉,城阳区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组建成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集团,让每一位居民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看得好、看得顺、看得暖的“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创新组建紧密型医共体
近年来,城阳区重点聚焦市民关注和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长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常态化推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实,多举措赋能城阳医疗服务的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是紧密型医共体创新推进。创新组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集团牵头、东西两院区分片负责的紧密型医共体,同步推进六大资源共享中心、五大临床诊断中心、六大临床服务中心建设,一体化管理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8处公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9家集体卫生室,推动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秩序。目前,城阳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为65%以上。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初见成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余个国家重点学科近40名学科带头人常态入驻城阳区人民医院,跨院区成立麻醉、眼科、肛肠三大融合诊疗中心并构建“诊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长效赋能机制,实现了从技术输入到能力生根的质变。2025年6月,城阳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获评省级县域临床重点专科,标志着城阳区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正式迈入省级先进梯队。
三是基层卫生服务提质扩面。城阳区稳步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全面推进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改造,持续强化乡医综合业务能力培训。目前,集体卫生室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医占比已达63%,共计开展乡医培训14次,上半年合计完成70处集体卫生室的改扩建,计划年底再改造26处。
四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城阳区统筹推进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封顶,一二期衔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初步设计、扩初设计及概算编制评审。另外,城阳区坚持实施优质资源下沉帮扶机制,2025年上半年合计下沉专家396人次,1至5月合计开展业务培训27次。
大病重病能在家门口解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集团组建成立后,给老百姓就医带来了多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
一是“看得好”,大病重病能在家门口解决。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0多位顶尖专家常态化入驻城阳院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国家队”专家号。同时,合作带来的最直接效果是高难度手术能力和危急重症救治水平的显著提升。专家们亲自操刀,带动城阳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大量以往难以完成的高难度手术,以往需转院的复杂病例,现在能得到精准治疗;心血管内科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科成为市重点专科,还有多个学科成为市级县域重点专科;共同组建麻醉手术中心、眼科中心、肛肠外科中心等,让专业诊疗覆盖面更广。
二是“看得顺”,就医更加省心省力省时。城阳区人民医院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特别是全面推广床边结算,部分科室床边结算率已超过80%,减少了患者排队奔波;整合服务功能,全面启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患者咨询、导诊、预约、便民、投诉等事项一站搞定;超声、CT、MRI检查等候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就医效率显著提升。城阳区人民医院组织专家资源定期下沉到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让优质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选派首批32名骨干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医师1年、护理半年),北京大学专家手把手培养本土团队,提升诊疗水平。
三是“看得暖”,服务更有温度更贴心。城阳区人民医院推出了多项提升患者体验的举措,比如在多个病区推广“无陪护病房”模式,由专业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家属“陪而不护”,负担和压力大大减轻;在老年病科试点“安宁疗护”,为终末期患者提供舒缓治疗、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提升生命质量;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和场景创新,组织中医师下基层坐诊,开展养生讲堂、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中医的“防病”“养生”理念和文化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