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工匠群星与进化的海湾

从海湾集团的人才结构上看,技能人才约占三分之二,可以说,没有一批精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企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图/张伊莎)

青岛这座工业名城的底蕴,离不开不息的工匠精神。这份精神,早已内化为青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淬炼出青岛品牌的卓越口碑。

7月26日,青岛迎来了第三个工匠日。以“聚匠心 强品牌”为主题,青岛举行了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发布2025年青岛(大)工匠、青岛手造工匠和“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成果,聚焦“工匠之城”的品牌荣耀,解读“品牌之都”的工匠密码。

来自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集团”)的个人和团队在今年的“青岛工匠日”获得了4项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海湾人追求卓越、锐意创新的最佳注脚,更是海湾集团厚植创新沃土、驱动高质量发展结出的丰硕果实,它们生动诠释了企业将高技能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定力。

作为青岛最早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企业,以及行业内为数不多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殊荣的企业,近年来,海湾集团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与集团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力支撑起“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品牌战略。

安全和效率的守门人

在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碱业发展”)硫酸钾厂的生产一线,经常能看到王金台在曼海姆炉旁反复观察记录的身影。作为硫酸钾厂副厂长,这位扎根生产一线多年的高级工程师,用5年时间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炉床漏酸难题,为企业筑起一道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他的这项成果,荣获今年青岛市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

2019年春,王金台在曼海姆炉检修期间发现,传统浇注料与耐酸砖的膨胀系数存在差异而产生缝隙,导致高温酸液顺着缝隙侵蚀设备,为此,他提出了“要让浇注料自己‘长’出柔性骨骼”的技术攻关理念。经过几十次配方调整,他们成功在浇注料中嵌入柔性钢丝网,并添加耐酸金属粉末,使材料膨胀系数与耐酸砖完美匹配。

如今,硫酸钾厂已有11台炉子都用上了改良后的浇铸料及施工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近50万元,还实现了装置的“安稳长满优”。

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王金台们”精益求精的执着、见微知著的洞察和扎根一线的坚守,为企业安全生产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屏障。

“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根现场,现场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王金台的话语掷地有声。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王金台们”精益求精的执着、见微知著的洞察和扎根一线的坚守,为企业安全生产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屏障。工匠精神,在此刻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守护。

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和生产效率的持续突破上。荣获2025年“青岛工匠”称号的陈双,带领团队在为企业筑起质量防线“铜墙铁壁”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检测效率,为企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提供助力。

作为碱业发展质量监督部质监主管的她,在硫酸钾中氯离子的检测技术上创新性地提出用莫尔法替代传统的佛尔哈德法,在检测数据同样可靠的前提下,成功使硫酸钾的单样检测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20—30分钟,效率提升了200%。“每缩短一分钟的检测时间,都是在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积攒力量。”陈双带领团队将创新基因注入质量管控的每个环节,让老牌化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担当者

对于海湾集团这样一个青岛化学工业发展的典范企业来说,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两个方面可见一斑:品牌引领和绿色发展。这背后,凝聚着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的实践与担当。

2019年,海湾集团提出“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品牌战略,在这个战略的牵引下,集团旗下的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化学”)提出在3年内将“海晶牌”聚氯乙烯(PVC)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作为上游关键环节,海湾化学氯乙烯厂立下了“将氯乙烯的纯度从99.98%提升至99.99%”的军令状。氯乙烯一工段工段长位浩带领团队成立攻关小组,在原料纯度、中间产品纯度、裂解效果、精馏分离效果等每个环节都做到了精益求精,3个月完成了氯乙烯纯度“四个9”的任务。

“别看只是0.01%的提升,对企业来说却是个巨大的飞跃。”位浩带领团队成立攻关小组,3个月完成了氯乙烯纯度“四个9”的任务。

“别看只是0.01%的提升,对我们来说却是个巨大的飞跃,原材料的纯度越高,我们的PVC质量就越好。”凭借长久以来的担当与坚守,位浩荣获2024年“青岛大工匠”的称号。

PVC的质量如何来判定?聚氯乙烯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举个例子,PVC在拉膜制片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凹凸的小点儿,行业内叫‘鱼眼’,规定面积里鱼眼的大小和多少,是衡量PVC产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像一些世界顶尖PVC生产商,他们能做到规定面积内鱼眼数量10个左右,而我们目前已经可以达到5—6个了,品质更优。”

如今,“海晶牌”聚氯乙烯已成为行业内的价格“风向标”,在医用树脂、儿童玩具、家装环保地板、汽车用品、PVC弹性体、塑料合金等高端领域都有应用,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一个好的企业能够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还应竭尽全力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安全、和谐、美好。海湾要成为一个受人们尊重的企业,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湾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说。

他的发展理念,在产业工人日复一日的探索和坚守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

荣获2023年“青岛大工匠”的于作甜,是海湾化学电解工段的工段长,在优化运行、指标控制、节能降耗上不断探索。

氯碱装置是海湾化学的龙头装置,离子膜电解是氯碱装置的核心设备,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全企业生产。一般离子膜的使用寿命为3—4年,于作甜从指标的控制、隐患排查到精细巡检,每一环节都制定严格标准,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执行。目前,工厂里的离子膜已经高效运行超9年,电流效率仍保持95%以上。

而在面对项目碱蒸发装置产生碱蒸汽冷凝液的问题时,他凭借钻研与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将冷凝液用作电解槽循环碱加脱盐水,这项技改实施后,节约了脱盐水48m3/h及大量蒸汽,每年可为企业节约1000余万元费用。

截至2023年,海湾化学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不到搬迁前的1/4,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烧碱和聚氯乙烯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都达到了国际清洁生产的先进水平。

在去年9月底召开的2023年度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发布暨节能节水低碳技术交流推广会上,海湾化学分别获得2023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产品能效“领跑者”以及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第一名。

这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13年发布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海湾化学已连续4年获得行业能效“领跑者”第一名,并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

海湾集团南部董家口园区海湾化学氯乙烯装置。


从“匠星璀璨”到“群星效应”

回望企业的一路发展,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同一个时间点——2010年。这一年,海湾集团启动搬迁转型。

“那时候,企业从市区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一部分老职工没有跟着一起过来,再加上企业借着搬迁的机会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急需重新建一支适应搬迁以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工人队伍。”海湾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回忆当时的情形,“从我们企业的人才结构上看,技能人才约占三分之二,可以说,没有一批精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企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于是,海湾集团将下属的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石化高技校”)列为集团的培训基地,确立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的原则,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仅2014年,定制班就为集团多个化工搬迁项目培养人才400余人,他们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仅2014年,石化高技校开展的定制班就为集团多个化工搬迁项目培养人才400余人,他们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为解决“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发展理念对产业工人队伍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海湾集团每年度制定详细的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工学一体、模块培训、现场培训、互联网+、云平台”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平均年培训达到1.4万人次。

今年的6月6日,海湾集团与德国科格努斯国际教育集团合作的“中德双元制化工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旨在汲取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事实上,早在2016年,海湾集团就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截至目前,共计培养学徒1400余人,学徒的职业素养和安全生产意识得到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此次引入德国双元制,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眼下化工行业快速变革与转型升级这个关键时期,将我们的产业工人培养成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海湾集团领导黄虎林说。

在深耕双元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同时,海湾集团并未止步,而是持续拓展产业工人能力提升的路径,通过“金蓝领”培训、以赛促练、学历提升、精益班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等方式,精心构筑了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形式多样的产业工人成长全体系。

为进一步聚焦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工匠精神的层级化、制度化传承,海湾集团创新构建了“海湾工匠——青岛工匠——青岛大工匠”的三级工匠梯队建设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能层级的优秀人才铺设了清晰、可及的成长阶梯。目前,海湾集团拥有“青岛大工匠”2人,“青岛工匠”4人,“海湾工匠”44人。

“我在海湾工作了30多年,可以说,自从企业搬迁转型以来,职工队伍就一直很稳定。‘绿色发展,客户至上,造福社会,成就员工’——这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职工内心达成的一种共识。” 这位人资部负责人说,“而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断深化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目前,海湾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仅0.48吨标煤,不到搬迁前的1/4;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以上,核心企业人均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集团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走出了传统产业不传统发展的新路子。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雅乔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