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盈康一生上海盈康护理院,73岁的黄阿婆早早地回到房间,等待记者一行人的拜访。负责照顾黄阿婆的医护人员说,阿婆对这次拜访充满期待,一大早就起床梳妆打扮。
刚推开房门,黄阿婆已经探出半个身子,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开心地拉着大家嘘寒问暖。黄阿婆身着深蓝色的上衣,精心梳理了头发,脸上画着淡妆。“阿婆每天都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精致,因为今天有人来拜访,她会准备得更细致。”医护人员说道。
对黄阿婆而言,这里俨然成为自己另一个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需要机构照护的老人越来越多,但像黄阿婆这样选择“离家养老”的人,在“9073”中国养老服务格局中仍属于少数人群。
但应该看到,随着“银发人群”多层次养老护理需求激增,以及高龄、超高龄老人数量增多,以养老院、护理院为代表的养护机构正逐步走入更多家庭的视线中。对这些机构而言,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不断壮大的“银发一族”,成为它们的必答题。
阿婆的画展
“中国目前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一方面在于大部分老人具备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很多家庭对养护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持观望态度。特别对老人自己来说,让他们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搬到一个全新环境去重新适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老人们是挑战,对养护机构也是挑战。”盈康一生上海盈康护理院负责人李艳说道。
如何让老人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李艳笑着扶住黄阿婆,与她一同从盒子里取出一张张画作。
“找到快乐很重要。”黄阿婆一边替李艳回答问题,一边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铺到桌面。“我从小喜欢绘画,但那个时候是没有条件走画家这条道路的。成年以后,既要忙工作,还要照顾小孩,没有精力继续画画。等到人老了,又要照顾老伴,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还是画不成画。”黄阿婆无奈地摆了摆手,她看着眼前的画作,显得格外珍惜。
“你们可能想不到,阿婆刚来时,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很不好,需要人搀扶,而且思想比较封闭。”李艳告诉记者,老人们远比想象中敏感,离开家庭可能会让他们产生“自己是累赘”的念头,这种消极的状态不仅不利于老人融入环境,还会对他们的健康起到负面作用。“封闭自我,情绪激动,甚至绝食厌世,这些情况我们都遇到过。”
如何让老人走出封闭心态,是医疗养护机构要解答的第一道难题。针对这个问题,让医师、护士、护工对新入院老人进行持续特别关注就显得格外重要。李艳表示:“新病人入院2周内是各类风险高发期,这期间我们要求护工晚间也陪护在新病人床边,这种贴身陪护行之有效,我们能及时关注新入院老人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疏导,但重要的是发现老人真实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黄阿婆正是在这种关怀下融入了新的环境。她指着门外,骄傲地说道:“看到外面那面墙了吗?它是属于我的。我的画会挂在墙上展示,他们定期为我举办画展。”黄阿婆像个孩子般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在不同时间创作的画作,从护士节、端午节,到中秋节、国庆节,曾经没时间拿起画笔的黄阿婆,在护理院中圆了自己的画家梦。
当被问及在护理院这7年来最大的感受时,黄阿婆清晰洪亮地告诉记者:“越来越想好好地活着。”
50次的询问
“养老机构,一定是一个发现老人需求、满足老人需求的场所。从市场端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让‘银发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但在调研这个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或从业者,只看重‘银发一族’带来的经济效益,丝毫不在意满足需求的重要性,这种不专业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康养体验,也阻碍了养老护理产业健康发展。”海创汇科技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银亮认为,提升专业化能力,是养护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点上,盈康一生徐泾镇养护院执行院长于文学表示,机构的专业化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
“硬实力就是我们的专家团队、管理模式、医疗器械。以徐泾镇养护院为例,我们拥有十多位专家和完善的医护梯队,虽然不能与综合性三甲医院相比,但在以康养为核心的养护院中,这已经是领先的硬实力。另外,我们始终强调院区‘无味化’,通过高标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院区内没有任何异味。”于文学说道。
软实力则在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维度,但往往能形成养护机构的差异化优势。
“护理院在职能上与养老院有所不同,它承担着一部分治疗护理的任务。但高龄人群治疗护理的难度是更高的,特别在面对失能失智患者时,如果不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很难让患者配合治疗。”盈康一生徐泾镇养护院病区主任杨昭丽向记者分享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故事。
“这位奶奶存在记忆障碍,这是最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症。住院期间,她每天都会推开我办公室的门,询问什么时候收拾东西,女儿马上就来接她了。在回复她几分钟后,奶奶会再次进来,询问同样的问题,有时一天会重复这种行为50次左右。”50次的询问,对这件听起来都有些难以招架的事情,杨昭丽却显得非常淡然,“我们必须尊重、理解每一位患者,保持耐心,找到最合适的沟通方式让他们保持平静、愉悦,这样才有利于治疗。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每一位老人都需要被关爱,他们不仅是我的患者,更是有尊严的人。”
得益于这种软实力带来的口碑,徐泾镇养护院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高达85岁,并具备承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在业内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养护一体化
“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背景下,养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银发一族’对康养、医疗、护理这种连续性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养护一体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李银亮看来,养老院不是机构养老的唯一阵地,护理院同样非常重要。“养老院以老年人康养居住为核心,护理院则强调治疗,它们在职能上有很大区别,但却是链条上密不可分的环节。”
于文学对此有同样的观点。“我们将60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断提升,如今我们面对越来越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们的身体情况自然无法与60岁相提并论。应对老年病,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但养老院本身不具备治疗疾病的职能,护理院就显得很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高龄老人存在康养和医疗护理两方面的需求,医院虽然可以对其疾病进行治疗,但在康养方面提供的助力相当有限;此外,养老院中的部分老人有潜在的发病风险,老人一旦遇到突发疾病,除了基本的抢救手段,养老院仍需将老人送往医院,这个过程存在抢救不及时的风险。
对此,青岛市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表示:“养护结合是很多养护机构都在探索的方式,我们养老院选择与楼下的社区诊所合作,如果院内的老人出现突发状况,诊所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救治,特别是在部分用药和医疗器械方面提供帮助。不耽误救治,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是养护机构应当提供的服务,但目前养老院和护理院分属不同的系统,我们的方案就是与诊所合作。”
谈到探索养护一体化模式,于文学告诉记者,全国较为常见的模式就是将养老院设立在医院15分钟车程可覆盖的范围内。“但毕竟是两个系统,会存在对接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打造养护院的原因,在院内设置养老区和护理区,能同时满足老人康养和护理两方面需求,而且是在同一个院区内,遇到突发情况,养护院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救治,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这条路还在探索,我们希望能走得通、走得好,为‘银发群体’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之一。以需求为核心,让每一位老人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养老产业应该遵循的原则,更是全社会走好养老这条路的关键所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尹为鉴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