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青岛理工大学理论宣讲团的师生们进行了第三次试讲,为走进青岛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海尔集团进行理论宣讲做准备。“为了这次宣讲,我们提前了解了海尔集团的历史和企业文化,将重点结合新发展阶段海尔激活组织单元、重构产业生态等改革实践,为海尔基层员工带去一场主题宣讲。”宣讲团带队老师王鹏介绍道。
4月24日下午,青岛理工大学与海尔集团签署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协议,并为基地揭牌。依据协议,双方将在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特色研学路线,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同频共振。签约仪式后,学校师生走进海尔集团全球总部。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华章琳带领教学团队,与海尔智家高层管理团队开展了一场沉浸式实践教学活动,在工业互联网与创新文化场景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师生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平台、智慧城市沙盘等数字化场景,零距离感受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重构生产流程、赋能产业升级。
“当课本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化作眼前真实的智能生产线和创新管理模式,理论顿时有了温度和质感。这种跨界学习让我们对如何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有了全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杜洁在活动中表示。
“海尔集团是我们签署的第四家‘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前期,我们已经与古镇口融合创新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民航局无人机操作员培训基地签署了协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中心主任李晓辉介绍道。青岛理工大学将思政教育与智能制造、乡村振兴、国防科技等多元领域深度融合,扩展“大思政课”外延,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接。
“海尔集团始终秉持着‘创造美好生活’这一崇高使命,携手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是海尔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海尔智家空气产业政企副总经理孙丙华表示,“当然,我们也希望学校将数字化转型理论工具、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带入企业,同时,我们期待引入高校‘党建+科技创新’融合教育方案。”
青岛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践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举措,未来,学校将持续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引导青年学子学好理论、做好实践。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董承芳 通讯员 李晓辉 王云霞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