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理工大学邀请多位行业模范与青年学子深度对话,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五四精神融合,让青年学子在与模范们的对话中,感悟时代精神,汲取奋斗力量。
“上班第4年,我就被安排去‘球罐’焊接。一条赤道带焊缝近十米长,一天焊接下来非常辛苦……后来才发现,碰上磨难,会跨出人生最大的进步……”4月28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唐元生用自己的成长之路为线索,向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做一根有思想的焊条”主题报告,他将焊接工艺升华为劳动精神的美学隐喻,用生动的焊接工艺作比喻,向师生阐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内核。“既能驾驭数字焊枪的精准,又葆有精神火种的热度,是智能化浪潮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他以“无数个想不到”为引,分享自己一路走来艰苦奋斗、不断“逆袭”的故事,鼓励青年学子保持热爱,勇于坚守,时代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奋斗的人。
面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疑惑,唐元生以“怎样找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正确道路”为主线,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等方向角度,引导毕业生们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职业规划中建立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灯塔就像是我的家,我要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灯塔。”在土木工程学院“劳模精神进校园,五一薪火代代传梦”活动现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炳交以灯塔守护者的四十余年坚守为脉络,用寒夜抢修设备的星夜奔波、台风中护航船舶的惊心动魄等鲜活故事,将“劳动精神”具象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种”,深刻诠释劳动精神与时代担当的内在共鸣。当听到王炳交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查清了雾号设备紊乱的线路,更换了老化的管线,让性能已降到最低限度的雾号设备焕然一新的时候,智能建筑专业林鸣轩同学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作为新工科专业学子,王炳交老师这种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对标智能化转型浪潮、夯实BIM建模等数字化基础,更要在数字建造、智慧运维等前沿领域主动求索,为新时代智能化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则带着师生走进了团岛百年灯塔,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既触摸到百年灯塔的金属肌理,更读懂了“耐住性子,守好灯塔”的精神内核。结合学院“滨海山地建筑”的专业特色,王炳交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灯塔构造。在灯塔顶部的360度观景平台,他解读了灯塔作为“城市海上玄关”的空间意义:“从德国总督府到八大关建筑群,青岛的每座地标都是凝固的海洋文明。你们未来设计的建筑,也要像灯塔般经得起百年风雨。”在灯塔旁的青岛航标展馆,王炳交讲述重走长征路、探访冰雕连的见闻时说道:“五四精神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新时代青年攻坚克难的密码。”参观后,建筑学专业的李荣相同学在交流中说道:“工匠精神的极致,就是与时代对话的永恒匠心。”
在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一场以“传承·引领·担当”为主题的特别对话正在进行,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团委书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青岛理工大学2007级校友张常江与师生们展开深度对话。“学校‘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赋予了我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力量。”张常江以校友身份向青年学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结合自动化码头建设阶段的十项全球首创技术,剖析五四精神的新内涵:“破解‘卡脖子’难题,需要青年既敢‘仰望星空’又能‘脚踩泥土’。”他鼓励青年学子:“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数据验证、社会实践中的每一次调研,都是对五四精神的生动诠释。”
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多元形式引导青年学子与历史对话、与榜样同行,鼓励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董承芳 通讯员 杨霈宣 王俊富 孙海英 王艳龙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