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青岛的电影界发生了两件大事。
2017年,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的首个电影之都,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的唯一一个电影之都。
2025年,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的中国电影华表奖首度“出京”,“落户”青岛。
那么,中国唯一的“电影之都”,为何是青岛?在中国电影120年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华表奖又凭什么花落青岛?
中国电影外景地的“启蒙灯塔”
青岛和电影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电影这项艺术的诞生也不过10年。
1902年,水兵俱乐部在青岛落成。1907年开始,这里会定期上映当时最时髦的无声电影,因此现今也得名为“1907光影俱乐部”。“看电影”在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蕴含着青岛市民的感知体验和文化记忆的新的都市民俗,并日益融入青岛人的精神和性格之中。
1935年,中国电影先驱张石川带着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劫后桃花》剧组抵达青岛。这座拥有碧海青山、欧陆建筑的海滨城市,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天然摄影棚”。影片以青岛八大关、栈桥、崂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时代的家庭悲剧,胡蝶在山海关路的居所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个“明星地标”。
《劫后桃花》的成功开创了中国电影实景拍摄的先河,“电影基因”的种子就在此刻的青岛悄然埋下。后来,青岛成为电影人的“乌托邦”。崔嵬在青岛拍摄的《青春之歌》,首次将镜头对准中山路的市井生活。潮湿的里院、喧闹的码头、蜿蜒的石阶路,构成了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图景。
《风云儿女》《海魂》《红旗谱》……这些影片不仅记录了青岛的城市风貌,更将其塑造成兼具历史印记与市井温情的载体,为后来的城市叙事奠定了多元基调。青岛的历史建筑变成“电影文物”,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奔赴青岛,青岛也从电影取景地演变成为电影人的“精神原乡”。
光影流转间,“青产”电影已经走过百年。电影,也让时代浪潮的余音回响在青岛这座城市。
空间解码:地标场景如何成为“银幕符号”
在有着“最美滨海旅游风景道”之称的崂山环海旅游专用路上,《蛟龙行动》紧张刺激的车队追逐戏份上演,蜿蜒的海岸线与车队狂飙相碰撞,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青岛极地海洋公园见证了《海洋天堂》中父子托孤的情深时刻,海浪声与钢琴声交织,将孤独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具象化;黄岛路市场,《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马小远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啤酒脏腰小烧烤”,让韦一航在烟火气中感受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市井生活的喧嚣恰好成为对抗疾病的温暖注脚。
这种“自然景观的镜头化转译”,本质是城市空间与电影情感的深度耦合,也让青岛的自然景观从“背景板”变成了参与叙事的“情感容器”。
全程在青岛拍摄的电影《抓娃娃》成为去年暑期档的现象级作品。作品以荒诞喜剧的形式展开,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等话题的深刻探讨。伴随着影片的走红,青岛的大街小巷登陆全国影院,电影中的多处取景地也被细心观众一一梳理。
在这部电影作品中,导演充分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讲故事,打开了城市的多重影视美学视角:紫藤垂落德式山墙,掩映着电影里的烟火日常;金口三路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静谧小巷,“猫咪楼梯”是银幕上的俏皮注脚;西陵峡路斑斓的彩虹跑道,如同一条绚丽的丝带,当少年跑过漫画般的海岸线,随手一拍都自带电影氛围感。
除了自然风光,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将镜头对准了青岛的独特美学场景。其中,青岛历史街区作为影视取景地,人文底蕴深厚、建筑艺术典型。在这里拍摄的众多电影中,《硬汉》是一个代表。该片导演丁晟曾介绍,《硬汉》里99%的镜头在青岛拍摄,青岛人能在电影中看到熟悉的一景一物。青岛的观众也都普遍反映《硬汉》很亲切且很精彩,“看《硬汉》就等于看青岛”。
八大关风景区山海关路11号,是《最好的我们》中耿耿和余淮初次相遇时的情景,少男少女青春懵懂,让观众在青岛的绿荫树下获得独一无二的情感共鸣,影片的长尾效应同时显著:作者八月长安主理的八月小馆落座于此,影迷们千里迢迢前来打卡,感受耿耿和余淮的青春记忆。山海关路,也曾是“民国第一影后”胡蝶拍摄《劫后桃花》时的住所。光影流转,镜头再次对准了这条街道,青岛在银幕上完成了“历史褶皱”与“现代肌理”的对话。
一部部经典作品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传递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青岛作为这些故事的载体,早已超越地理坐标的边界。银幕上的每个角色、每段故事、每帧画面,就在蒙太奇的魔法中,赋予这座城市全新的“电影基因”。
产业赋能:从“取景经济”到“造梦生态”的全链升级
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造梦之家》中说:“电影是梦,并且你永远不会忘记。”青岛,正是这样一座“造梦之城”。
坐落于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是青岛电影产业升级的缩影。这里拥有40个国际顶级标准摄影棚、室内恒温水下摄影棚和大型室外拍摄水池组成的水下制作中心、全流程的虚拟制片技术,从《封神三部曲》的神话场景到《流浪地球》的硬核科幻,东方影都正在承载中国电影工业最前沿的视觉想象。
“我们需要进行差异化突围,建设一个真正对标国际水准的超大规模影视基地,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赋能。”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说。
《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曾说,“东方影都拥有大量专业影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封神》系列电影开拍前,乌尔善曾前往多地考察,最终选择将东方影都作为置景拍摄地。乌尔善透露,《封神》影片中姬发和骑兵骑马穿越朝歌森林的场景对摄影棚要求非常高,对比下来,东方影都万米棚是唯一一个可以实现该镜头拍摄的摄影棚。
一流的硬件设施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在此“落户”,并创造了中国影视的一个个传奇。东方影都助力《流浪地球》《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国科幻”和“神话史诗”两座里程碑崛起,也涌现出像《万里归途》《热辣滚烫》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以及《南来北往》《警察荣誉》《不完美受害人》《问心》等品质剧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东方影都累计服务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大型活动、品牌广告等300余项,为中国电影贡献票房近400亿元,形成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特效—发行放映”的完整产业链。
与此同时,东方影都在软服务上也毫不逊色,不断升级市场化服务平台。东方影都为每个剧组配备24小时服务专员,建立起“剧组不收工,服务不打烊”的工作机制,受到了导演郭帆、道具大师钟剑伟等影视人的好评。
为了保障电影的拍摄,青岛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接轨国际影视产业发展趋势的扶持政策,并设立了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形成省、市、区三级叠加扶持模式,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最高可获3000多万元扶持。
此外,青岛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创作团队、一套服务班子、一套推进方案”的原则,成立工作专班,主动介入重点项目创作每个阶段,在资源整合、工作协调、宣传展示等方面搞好服务。
如果是青岛是一座“造梦之城”,东方影都便是城市跳动的心脏。高水平、优服务,让“青岛制造”的电影工业品牌成为了好作、佳作的代名词。
当“电影之都”打造“超未来片场”
在青岛东方影都,亚洲最大水下制作中心、“帧享”数字影棚是业界的“顶级配置”。前者支持恒温泳池级水质与紫外线杀菌系统,前不久上映的《蛟龙行动》就在这里完成水底戏份拍摄,实现了海底画面的沉浸式呈现。后者可以集成高水准动捕技术,支持实时渲染与虚拟场景合成,特效大片的制作效率显著提升。
东方影都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生态,给了电影人更多想象空间,也预示着青岛电影叙事的新可能。
4月15日,电影《流浪地球3》宣布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宣告这场跨越星河的“流浪之旅”再度在东方影都启程。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DIT技术在青岛东方影都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从拍摄到后期数据的无缝衔接:5G传输、云端存储、实时备份……各种拍摄素材可以确保在多个影棚之间形成安全分享。以《流浪地球2》的拍摄为例,DIT团队日均处理的数据可谓“海量”。然而,DIT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效能:实时监看系统同步调整画面参数,协调4个国家拍摄团队的内容无延时出现在剪辑工序里。
如今,东方影都影视产业链正加速集聚,为多部电影提供美术置景及道具制作的海好影视、希娜魔夫,提供概念设计、特效化妆的末那工作室,提供影视器材租赁的火焰山、优绩、全视角,提供LED租赁和技术支持的九洲光电等头部企业都已入驻园区。东方影都已逐步建立起最强影视供应商联盟,在美术置景、道具、虚拟拍摄等各个环节都有了顶尖团队的支持。
在八大关的百年梧桐树下,在东方影都的巨型摄影棚内,青岛始终在镜头前完成着自我表达。从《劫后桃花》的黑白胶片到《流浪地球》的数字特效,从胡蝶的倩影到黄渤的独白,这座城市用百年时间证明:当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产业生态与人文情感在镜头中交织,城市便不再是被动的拍摄对象,而是拥有独特性格、丰富故事、无限可能的“银幕主角”。
用镜头挖掘历史的褶皱,用工业承载想象的重量,用情感连接现实与银幕。当华表奖的星光再次照亮青岛的夜空,当东方影都的摄影机继续转动,这座城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电影白皮书”:在青岛,每个街角都是故事的起点,每片海浪都在吟诵城市的独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