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青版财经小记者们走进青岛市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参观研学活动。这次活动为小记者们打开了了解特殊群体生活与工作的窗口,收获了知识与感动。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小记者们来到会议室,观看了介绍春雨中心的公益视频。视频中,心智障碍特殊孩子的生活和在春雨中心的成长历程一一展现。他们有的刚来中心时,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流,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恐惧;有的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能力,无法融入社会。然而,在春雨中心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下,他们逐渐发生了改变。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脸上也绽放出自信的笑容。通过视频,小记者们深刻了解到春雨中心为这些特殊孩子所做的努力,以及 “量身定岗” 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成效。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 —— 春雨中心的创建者崔永兰。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残疾人员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崔永兰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山东省自强模范、齐鲁和谐使者、“感动青岛” 道德模范、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等众多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春雨中心工作的高度认可。
、
春雨中心的创建者崔永兰和小记者们交流。
小记者们观看介绍“春雨中心”的视频。
认真观看视频的小记者们。
“春雨中心”的孩子展示自己的才艺。
春雨中心的创建者崔永兰和小记者互动。
在春雨中心杨老师细致的讲解下,小记者们了解到,春雨中心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历经风雨,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设立多个分中心,为近200名残疾人员提供服务。中心拥有完善的设施,从辅助性就业室到康复训练室,从心理咨询室到图书阅览室,每一处都彰显着对残疾人员全方位的关怀。
杨老师介绍残疾人群体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
接着,小记者们走进各个功能室。手工工作间里摆放着残疾人群体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有穿绳组完成的精致饰品、成型组打造的特色物件、糊盒组制作的精美盒子等,这些作品无不展示着他们的心灵手巧和对生活的热爱。小记者们一边参观,一边惊叹于残疾人员的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小记者们了解关爱心智障碍者群体的“蜗牛成长计划”。
小记者们观看“春雨中心”的成长留影。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小记者们开启了非遗线装本传统手工艺的探索之旅。线装本作为中国古老的书籍装订形式,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残疾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他们非常耐心地给小记者们示范,一步一步展示穿线、装订的技巧。小记者们全神贯注地学习着,一开始,穿线总是不太顺利,线容易打结或者穿错孔,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掌握了一些技巧,动作也越来越熟练。在合作过程中,小记者们与大哥哥大姐姐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学习这项手工艺时付出了很多努力,克服了诸多困难。每一本完成的线装本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爱心与文化交融的结晶。
小记者们学习非遗线装本的制作。
小记者们在制作非遗线装本。
活动的最后,小记者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与春雨中心的老师们展开了互动采访。老师们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分享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谈到 “量身定岗” 时,老师说,每个心智障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为其设置合适的岗位,比如有的孩子手部灵活性好,就安排到穿绳组;有的孩子对色彩搭配有感觉,就参与工艺品制作组。这样的安排让孩子们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逐渐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当被问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老师们表示,最大的困难是让孩子们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面对生活。但看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谈到未来规划时,老师透露,春雨中心将继续拓展就业项目,为残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残疾人群体。
心智障碍的孩子们在制作饰品。
这次小记者的参观研学活动,是一次充满爱与文化的旅程。小记者们不仅学到了非遗线装本的传统手工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走进了心智障碍特殊群体的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体会到了春雨中心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回去后要把这次经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群体,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