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的专家,到咱家门口来了。”
“看得特别仔细,讲得非常有耐心,真的没想到。”
4月7日,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并开启常态化坐诊!开诊首日,肛肠中心、胸外科、眼科中心、肝胆外科、心脏外科、疝和腹壁外科六大科室专家齐亮相,慕名而来的患者早早前来候诊。尽管采取预约制,各诊室仍不断追加号源,力求让每位患者都能看上“北京号”。不少患者当场敲定了手术档期,更有患者现场办理了住院手续。
心脏外科:住院患者“转场”来就诊
当天早晨,72岁的陈大爷在家人搀扶下赶到城阳区人民医院。这位同时背负着冠心病支架术后、贲门癌中晚期双重病史的老人,是专程从市区医院 “转场”来见心脏外科专家陈生龙的。经过细致问询,陈生龙敏锐地发现了新问题——患者升主动脉可能存在慢性夹层。面对冠状动脉、升主动脉以及贲门癌等多病侵袭,陈生龙建议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还有一位84岁的住院患者同样慕名而来,他做过主动脉瓣置换、起搏器手术,近两个月因反复发烧住院。陈生龙考虑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几率大,建议患者先以抗感染为主,去除感染灶。听完专家分析,让原本焦虑的患者家属频频点头:“心里有底了,也不慌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肛肠中心:凭一句话就知得啥病
53岁的赵女士走进诊室时,满脸愁容、神情焦虑,她告诉肛肠中心主任王有利,自己被肛肠疾病折磨月余,整日被“做不做手术”“究竟多严重”困扰着。王有利仔细查看她的检查报告,耐心问询并给予解答。患者结束问诊后,王有利感慨道:“很多患者都是这样的状态,着急、心里没底,这个时候大夫更多的是要理解患者,再去讲解疾病。”
同样,37岁的患者陈先生描述疾病时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肛门处长了个小东西,王有利引导着继续询问,并从零散信息中快速捕捉到关键点,“好了,我知道你的情况了,但为了进一步证实,需要给你做一个检查,你同意吗?”征得同意后,王有利对患者进行了检查。走出诊室,陈先生既惊讶又钦佩:“这真的是北京专家!我一句话他就猜到了可能是什么病。”
疝和腹壁外科:就诊解了心头惑
疝,是一种外科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增高。在生活中,很多人对疝依然比较陌生,29岁的曾先生发现自己疝的问题是在15年前,一次偶然从高处跳落后发现有个“跑出来的鼓包”,但躺下后“鼓包”又消失了,便没有在意。胡煜强介绍,这就是疝狡猾的地方,剧烈运动时跑出来,躺着休息时又自己回去,很容易让人忽略。针对患者担心的各种手术问题,胡煜强从手术方式、“补片”的选择、术后恢复时间等多方面予以说明。
“手术没有大小之分,只有难易之分,曾先生的这个手术并不难,却也考验着医生的精细化手术水平。”胡煜强说。这次就诊犹如上了一场疝气科普课,解了曾先生心头疑惑,他打算赶紧预约手术时间。
眼科中心:眼睛红肿竟是“倒睫”
王女士清晨起床发现眼睛红肿,急匆匆抢了个号带孩子来就诊,这次就诊让王女士很有收获:“竟然不知道孩子有倒睫,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学到了很多。”
刘慧峰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鲍永珍教授团队的一员,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从不“有病说病”,而是全面看诊是她的就诊习惯,医生多说一句多问一句,就有可能给患者省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64岁杨阿姨视力模糊其实是糖尿病眼底出现病变;40岁的张女士眼睛酸涩原来是干眼症,加上眼睑病变。更让患者佩服的是,那些听起来生涩的疾病名称和病因在她这里都有生动形象的解释,就连12岁的男孩文文都知道“倒睫就是睫毛往里长了”,不能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肝胆外科:抢上“北京号”现场办住院
28岁的苏女士终于抢到了肝胆外科专家朱卫华的号。“初步怀疑是胆囊炎伴结石”,经过详细问诊后,专家建议根据炎症情况,尽快安排手术治疗,苏女士直接开了住院单办理入院。
当天上午,朱卫华接诊了10余位患者,其中大多数都是老患者。比如一位48岁的患者身患肝硬化、肝癌多年,前后去过上海、深圳等医院,朱卫华从手术方案到风险预估,再到术后管理,事无巨细地为患者一一解答,并建议他可以进行介入治疗,进行多学科会诊。朱卫华认为:“患者对手术对治疗有顾虑,他们曾经多次就诊,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医生要做的是,怎样把新理念新技术讲清楚,让患者能够理解并接受。”
胸外科:癌症患者带着病历辗转而来
一上午时间,胸外科专家周健的诊室开开合合,预约的患者接踵而至。他们中一半是因肺结节而来,另一半则是患有食管癌、肺腺癌等复杂病情的患者。
59岁的李女士于6个月前查出肺腺癌,她诉说着自己化疗的痛苦和对疾病的无奈,周健认真翻看患者的检查报告、化验结果,并建议患者“踏实吃,不用想这么多”“现在有靶向已经很幸运了,而且效果还这么好,副作用也可以接受,往好了想”。同样,60岁的孙女士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毛玻璃状结节,怀疑早期肺癌可能性大,周健建议做局部切除术,目前已经预约了手术时间。
相关链接:城阳百姓家门口享“国家队”医疗服务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推动下,2025年4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全面进驻城阳区人民医院,首批17个学科的20位大医专家组成“大医天团”,强势入“城”。从“患者跑”到“专家来”、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汇聚”,他们的到来将为城阳乃至青岛地区医疗水平注入强大动力,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
“专家多跑路,患者少奔波”
“北京专家来到家门口,省下的不仅是路费,更是健康保障!”诊室里,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胸外科专家周健算了一笔明白账:赴京就医不仅要承担高昂的交通食宿费用,还要面对漫长的候诊排队,术后复查更是舟车劳顿。如今,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北京同质的医疗服务。
肛肠中心主任王有利见证了这种变化带来的辐射效应:“我们的患者群体已经从城阳本地扩展到即墨、胶州等地,甚至吸引了临沂、菏泽等周边城市的患者。”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框架下,北京与城阳医疗团队正在携手推进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持续提升医疗质量,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惠及基层百姓。这种“专家多跑路,患者少奔波”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区域医疗服务的标准。
“京医”带“城医”
4月7日首诊结束后,6位专家直奔相应科室,而有幸在各诊室辅助接诊的城阳当地医生的小本子上更是记得满满当当。疝和腹壁外科坐诊医生说:“胡煜强主任和患者沟通后,还及时问询科室的情况,接诊一上午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模式不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持续“造血”,真正实现留下一支“不走”的团队。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随着北京大学医学专家团队分批常态化入驻,通过日常诊疗、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维度合作,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区域医疗高地正在形成。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开展疑难重症诊疗技术攻关和前沿医学研究,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接下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坐诊团队持续扩容,肝胆外科李澍、内分泌科朱宇、肾内科隋准、风湿免疫科李春、眼科孙摇遥、呼吸睡眠医学科丁啟迪、消化内科王智峰、神经外科刘波、医学心理科谢稚鹃、血管外科李清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兵、创伤骨科张培训、神经内科李华军、肾内科王磊等专家将陆续来到城阳人民医院开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