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厨房漏水11户居民起纠纷 城阳法院调解再续邻里情

“法官,收齐赔偿款了,可以撤诉了,辛苦您了!也感谢各位邻居的理解!大家共同维护好共用管道吧!”近日,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夏庄法庭法官组建的微信群里,原告范某向被告该栋楼楼上的10户邻居说道。

通过微信群,法官搭建了原告和被告沟通的桥梁,发布情况说明、维修预算和现场照片等信息,楼上10户居民向一楼居民转账4000余元,原告损失得以弥补,管道反水隐患得以消除,邻里关系得以修复。在这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本案中,这11户居民的纠纷源于厨房公共管道堵塞,导致二楼居民厨房管道反水,进而使居住在一楼的范某厨房漏水、橱柜浸泡受损。

“一直以来,我深受下水道反水问题的困扰,厨房天花板渗漏,家里多次被淹,橱柜被泡坏了,日常做饭也受到了影响。”范某向法官说道,“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家的正常生活,还导致我与楼上各位邻居之间产生了矛盾纠纷。”

案件受理后,办案法官意识到该案标的额虽仅为4000余元,但涉及被告人数较多,且此事与群众日常生活、整栋楼的邻里关系联系密切,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激化邻里矛盾。办案法官在联系范某时了解到,案件诉至法院之前,范某曾通过物业公司联系2楼至11楼的居民组织调解未果,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本着化解纠纷、修复邻里情的原则,法官在电话送达过程中,向每名当事人分析了案情、征求了调解意见,并重点摸清了各方顾虑和“心结”。通过庭前送达及电话调解,一半居民表示,“如果大家都愿意平摊损失,我也愿意调解解决。”基于此,办案法官通知原告、被告11户居民到法庭调解,但在调解当天,仅有原告和4名被告到庭。为尽快化解纠纷,让当事人“少跑腿”,办案法官在审判庭给到庭当事人现场组织调解,并电话联系未到庭的居民,逐一询问调解意见。

为便于沟通,办案法官通过物业工作人员将所有居民拉到微信群里。“钱虽然不多,但是我们想花的明白。”“原告的这个损失金额是怎么认定的?”“如果我们给了钱,原告以后再跟我们要怎么办?”在法官调解时,部分居民提出疑惑。面对这种情况,办案法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原告的证据、法律依据等逐一进行释法说理。对于因出差不方便接电话的居民,办案团队利用晚上时间一一进行了电话沟通。经多次调解,10名被告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将赔偿款支付给范某,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数日后,法官收到了范某寄来的感谢信,信中字里行间体现了群众对于法院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下一步,城阳法院将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理念,持续打造“接地气、有温度”的人民法院,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王丰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