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青岛市中华职业教育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门委员会、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青版财经小记者团,共同举办了“走进百年建筑——探秘青岛取引所旧址”主题活动。小记者团主任王月为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讲解。
小记者合影留念。
小记者团主任王月为大家讲解取引所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
在青岛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中,馆陶路是昔日“老青岛”最为繁华的 “洋行” 一条街,有着 “青岛华尔街” 的美誉。林立的老建筑,宛如一位位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百年青岛的风云变幻。而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青岛取引所旧址位于馆陶路22号,1920年开始动工兴建,历经五年的精雕细琢,于1925年正式竣工。它占地面积达18253平方米,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当时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拥有文艺复兴式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体立面结构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美感。主体部分矗立着三层高的科林斯廊柱,六根带有凹槽的花岗石柱高大而肃穆,直插建筑三层,彰显出建筑的雄浑气势。柱头的毛茛叶装饰恰似盛满花草的花篮,为修长的柱身增添了几分纤巧与华丽。
认真听讲的小记者。
1920年成立的青岛取引所,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圆、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它的成立,既是青岛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日本在青岛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地点。1944年6月,青岛取引所宣告解散,其在经济领域的角色戛然而止。
王月介绍馆陶路的历史。
1949年青岛解放,解放青岛的主力部队32军军部驻扎于此。此后,它又先后改为青岛海军基地筹备委员会、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等场地,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如今,经过精心修缮,它已华丽转身为集餐饮、宾馆、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同时也是青岛市翰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成为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
小记者了解老建筑的历史。
青岛取引所旧址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瑰宝。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范之作,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的庄重与典雅,又融入了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元素。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当时的青岛乃至亚洲都具有代表性,对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小记者参观取引所旧址博物馆。
走进取引所旧址博物馆,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印有 “取引所” 特有标志的古力盖、老式的电话线、陈旧的瓦片、泛黄的旧时报纸等,无一不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这里,王月介绍了与取引所旧址相关的中国近现代的股票证券、钱币、报纸等物品,它们生动地展示了取引所旧址曾经的辉煌岁月。
小记者了解有百年历史的古力盖。
简洁宽敞的一楼大厅。
小记者参观 “大礼堂” 。
而 “大礼堂” 则是由原青岛取引所期货厅改造而来,成为青岛市第一座室内篮球馆,层高 15 米,面积 700 平方米。原来的舞厅更是别具风情,落地彩色玻璃窗洒下斑斓的光影,充满浪漫气息,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旧时光。
小记者参观 “大会堂”。
原青岛取引所证券厅后来被改造成北海舰队影剧院,也就是如今的 “大会堂”,面积达 900 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前方设有弧形舞台,两侧装饰着陶立克廊柱,古典的线条与描金的手工工艺相得益彰,营造出典雅的环境。
小记者参观了解放军 32 军作战指挥室旧址。
小记者还参观了解放军 32 军作战指挥室旧址。作战指挥室里,整齐的桌椅、保存完好的石膏线和老式红漆木地板,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而走进舞厅,阳光透过彩色落地窗洒下,映照出五彩斑斓的光影,复古的墙壁与典雅的吊灯相得益彰,让小记者仿佛置身于旧时光的影视作品之中。
院线电影《卡尔·马克思》取景点。
小记者在平台上喂鸽子。
参观结束后,小记者还在三楼平台与可爱的鸽子进行了互动,并俯瞰了馆陶路的美景。青岛取引所旧址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这次参观研学,小记者不仅深入了解了青岛取引所旧址的 “前世今生”,感受到了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对青岛的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青岛财经日报 / 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