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繁华的都市中,有一处充满古韵与温情的地方——南京大牌档。这里不仅是美食的汇聚地,更是传统文化的展示窗。12月8日,青版财经小记者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研学之旅。
小记者合影留念。
小记者积极举手参加采访活动。
初入南京大牌档新都心凯德店,小记者瞬间被其古典的风格布局所吸引。店内的“江南小阁”错落有致,木质结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镂空的窗棂、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江南园林文化的韵味。古色古香的桌椅摆放整齐,身着古装的堂倌穿梭于桌台之间,而随处可见的楹联灯幌更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南京大牌档新都心凯德店经理杨文霞在讲解时,特别提到了门当文化。门当是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石礅或石鼓,其形状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象征书箱,不同等级人家的门当规制各异,彰显着家族的地位和身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小记者好奇地观察着店内的门当,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脉络,探寻过去的秘密。
杨文霞经理介绍南京大牌档的基本情况。
在杨经理的引领下,小记者进一步领略到了南京大牌档布局中的文化精髓。店内的灯笼上写着 “南京大牌档,留住老味道” 字样,它们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杨经理介绍说,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因其 “灯” 与 “丁” 语音相同,在古代象征着人丁兴旺,人们会在门庭或院落悬挂大灯笼,祈祷安居乐业、吉祥如意。2008年,秦淮灯彩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记者仰望着这些精美的灯笼,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的光芒,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小记者了解亭台楼阁的知识。
小记者了解表演苏州评弹的地方。
田培老师讲解特色美食——美龄粥。
接着,田培老师详细讲解了亭台楼阁的区别,这让小记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亭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景点建筑;台高出地面,是露天且表面平整的开放性建筑;楼为两层以上的房屋,在战国时便已出现,汉代城楼更是高达3层;阁则四面皆有窗和门,四周设有挑出的平座,可供人漫步观景。
孟庆康大厨介绍了淮扬菜。
随后,孟庆康大厨为小记者开启了一场南北方菜系的精彩解读之旅。中国菜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淮扬菜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素有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 的美誉。他向小记者详细介绍了淮扬菜的特点,其选料严谨,注重食材的新鲜与品质;刀工精细,能将食材雕琢成各种精美的形状;讲究原汁原味,追求菜品的本真味道;同时注重菜肴的形态和色泽,每一道菜都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孟庆康大厨还列举了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等淮扬菜的经典名菜,讲述其烹饪技巧和独特风味。
胡青老师介绍桂花拉糕的制作方法。
在领略了建筑文化和菜系知识后,小记者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制作江南特色桂花拉糕。胡青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了桂花拉糕背后的传奇故事,几百年前,有个聪明的小贩收集鲜桂花,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糖桂花,再与糯米粉等原料混合,创造出了这道美味糕点,其口感细腻软糯,桂花清香四溢,深受大众喜爱。小记者们听完故事,对制作桂花拉糕更加跃跃欲试。
小记者制作桂花拉糕。
胡老师详细展示了制作步骤,并为大家准备好糯米粉、糖桂花等原料。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在 “揉面” 环节,小记者状况百出,有的不小心把面粉粘到脸上,瞬间变成了小花猫;有的水放少了,面团过硬,难以操作;有的搅拌不均匀,出现许多面疙瘩。但他们毫不气馁,在胡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帮助下,逐渐掌握了技巧,面团终于揉好了。接着,他们在模具上铺上保鲜膜,刷上油,小心翼翼地把面团平铺进去。
小记者制作桂花拉糕。
经过约15分钟的蒸煮,糕体透明、清润如玉的桂花拉糕出锅了。小记者兴奋地按照自己的口味浇上糖桂花,金黄的糖桂花与软糯的拉糕相互映衬,香气扑鼻。他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桂花拉糕,那香甜糯滑的口感在口中散开,甜蜜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小记者的脸上。许多小记者还将自己制作的桂花拉糕端给家长品尝。
小记者参加采访活动。
一位小记者兴奋地说:“没想到在这里能学到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那些漂亮的灯笼、有趣的楹联,还有好吃的桂花拉糕,都让我更喜欢传统文化了。我回去要把今天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同学,让大家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一位小记者表示:“我还了解了南北方菜系的区别,中国的美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以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更多知识。”
小记者展示自己制作桂花拉糕。
此次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南京大牌档的参观研学活动,如同一座桥梁,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紧密相连。它不仅让小记者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