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在青岛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 “母亲工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多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深入了解青岛纺织业,12月14日,青版财经小记者们满怀期待,走进了青岛纺织博物馆,开启研学之旅。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据悉,青岛纺织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四流南路 80号,其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上海纱厂。这里不仅是国内特色鲜明的纺织主题博物馆,更是百年工业遗址公园。馆内以展现青岛百年纺织工业的历史文明与城市进程为主脉络,构建了 “一道、两廊、九厅、十八景”的独特空间布局。因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着众多工业遗产,于 2018年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二批 “国家工业遗产”。
青岛纺织博物馆馆长王雷为小记者们进行讲解。
活动当日,青岛纺织博物馆馆长王雷为小记者们进行了讲解,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探寻纺织业的发展轨迹。在参观过程中,王馆长特别介绍了博物馆所在的包豪斯车间的独特设计。包豪斯厂房北向开窗,这一设计巧妙地避免了阳光直射导致的眩晕,同时维持了室内温湿度平衡,有效防止了 “丁达尔效应”,为纺织生产提供了理想环境。
小记者们了解厂房的构造。
王馆长介绍道,青岛纺织业始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从手工作坊逐步发展为涵盖多领域的工贸联合体,对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卓著。
小记者们了解老式的纺织机。
一台老式织机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厚重的质感,织工需要通过手脚并用的方式来控制。踏板位于织机下方,织工用脚踩踏板,便能带动综框上下运动,从而控制经线的交错。而双手则负责投梭和打纬等关键操作,双手与双脚默契配合,才能织出布料。
小记者们观看1926年生产的自动换梭机。
接着,王馆长引领小记者们来到一台自动换梭机旁,这是一台1926年的纺织机,它在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王馆长指着机器上的梭子部位说道:“小记者们,这就是自动换梭机的关键所在。所谓自动换梭,就是在纺织过程中,当一个梭子的纬线用完时,机器能够自动将空梭子弹出,并换上装满纬线的新梭子,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手动干预。”
自动换梭机的发明使得纺织厂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布料,为纺织业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记者们听着王馆长的讲解,不禁对这一伟大的发明赞叹不已,深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小记者们了解梳棉机。
小记者们了解细纱机。
小记者们还了解了了梳棉机、细纱机等设备。小记者们认真地观察机械的各个部件,对这些复杂而又神奇的机械充满了好奇。
小记者们了解青岛早期的纺织厂。
抗美援朝时期,青岛纺织工人和纺织厂捐献了三架飞机。
小记者们了解“郝建秀工作法”。
王馆长还向小记者们讲述了青岛纺织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郝建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郝建秀在纺织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奉献精神。她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创造了一套高效低耗的工作法。她对每一个操作环节都精益求精。她注重节约原料,减少浪费,同时还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她的这种精神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效率,更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她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逐步成长为行业的楷模,并将创新拼搏、无私奉献的 “火车头”精神传递到了各行各业。
王馆长介绍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
小记者们了解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入“纺织强国”的情况。
王馆长特别介绍道:“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进取的奋斗史。2000年提出建设纺织强国设想后,我国纺织业持续发展,规模与产量优势明显,纤维加工总量、棉花产量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等指标居世界前列。2012年后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6年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心。到2020年末,我国纺织业在制造能力、创新水平、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基本实现了纺织强国目标,形成了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了“好奇世界·纤维科技馆”。该科技馆以 “纤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为主题,是全球纤维种类最为齐全的专业性场馆之一。
小记者们参观“好奇世界·纤维科技馆”。
一进入科技馆,王馆长便开启了纤维知识的精彩讲解。纤维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纤维、植物纤维、矿物纤维。动物纤维,像羊毛和蚕丝,它们来自动物。羊毛表面的鳞片结构使其保暖又有弹性,是冬日衣物的佳选;蚕丝则光滑柔软、光泽迷人,成就了精美的丝绸制品。植物纤维种类繁多,棉花是大家熟悉的,柔软吸湿,制成的衣物舒适贴身;麻纤维透气性和耐磨性出色,夏天穿麻质衣物格外凉爽。它们取自植物,给我们带来自然的呵护。还有矿物纤维,比如石棉,曾因耐高温、耐腐蚀在建筑和工业领域大显身手。每一类纤维都有其独特性质和来源,它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记者们了解不同类别的纤维。
王馆长还特别介绍了嫦娥六号登月时所展示的国旗。这面国旗核心材料为占比 62%的玄武岩,经1600摄氏度高温熔融拉制出极细纤维制成的。这是我国的科研团队历时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细纤维纺丝、纺纱、织造及色彩构建等诸多国际难题展现出的成果。它能“适应”在高真空、高低温循环、强紫外辐照的月背环境,彰显了我国航天材料与技术创新突破的实力。
小记者们了解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不同功能的衣服。
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与收获。一位小记者兴奋地说:“这次参观让我了解到青岛纺织业的悠久历史,我还知道了郝建秀奶奶的事迹,她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以后也要努力成为像她一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另一位小记者表示:“在纤维科技馆里,我看到了很多用纤维做成的奇妙东西,原来纤维有这么多用途。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隐藏着科学知识,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学习。”
此次参观研学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了解了青岛纺织业的历史文化,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对科技与创新的兴趣,更让他们从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相信这次经历将在小记者们心中种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伴随他们茁壮成长,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传承和弘扬纺织精神,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青岛财经日报 /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