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揭晓了“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等名单。“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名单显示,青岛崂山区、市南区、即墨区、城阳区、市北区入选,分别位列第53位、第64位、第65位、第70位、第85位。
据榜单显示,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是“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山东10席,而仅青岛市就占了5个席位。那么,青岛为何能做到五区入选“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这5个城区的“竞争力”又源于何处?
新兴产业“提速换挡”
近日,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项目顺利竣工,“全球VR第一园”正式亮相,银色菱格穹顶极具未来科技感。园区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提升青岛市低效片区改革发展,助力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新高地建设。而在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逐步成型的同时,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链的日益完备和企业实力也正乘势而上。
作为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一核三极多点”布局中的“一核”,崂山区聚力打造国内领先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高地,目前已聚集13家虚拟现实高端研发机构、100余家上下游企业,汇聚全国70%以上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VR高端产品出货量占国内总量的80%以上。预计今年,全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突破220亿元,增长22%;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50亿元,增长25%以上。
而市南区,同样在以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青岛市南区正积极构建以“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据统计,该区域内已有10家企业涉足大模型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并在海洋、医疗健康、交通运输、智慧政务、智慧办公等多个行业推出了由大模型赋能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市南区正在加速推进省内规模最大的智算项目——大有智算中心的建设。该项目规划算力高达5400P,一旦建成,有望跻身全国高通量算力领域的前五行列。
前三季度,市南区规上互联网、软件信息业营收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6.1个百分点,连续12个季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高端软件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市17%,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服务机构数量占全市40%。
传统产业升级重塑
以制造业为优势的城阳区和即墨区,正在努力探寻符合自身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
今年3月新华社的一则报道中曾提到:城阳区共有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1845家、占青岛市的21.7%;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48家、占青岛市的22.4%,数量均居青岛第一。
专精特新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城阳区提供的“优渥土壤”。
此前,城阳区陆续受到轨道交通行业周期性低谷、流亭机场搬迁等现实性因素冲击,发展承压。好在,城阳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城阳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集成电路、储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和高分子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布局,并落地了不少优质大项目。
今年上半年,青岛市统计局公布十区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城阳区以5.8%的GDP增速与全市大盘持平。
以传统产业“起家”的即墨区,竞争力同样可圈可点。今年,即墨区立足传统产业根基,抢抓市场产业“焕新蝶变”机遇,不断做优市场“软环境”,筑牢发展“硬支撑”,以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围绕汽车产业,发挥一汽解放商用车、新能源轻卡、一汽-大众、奇瑞汽车4大整车项目带动作用,吸引了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即墨区聚集。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579.8亿元,占即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46%,已经成为即墨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培育了即发集团、雪达集团、酷特智能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即墨针织”和“即墨童装”两大区域品牌,推动全产业链高度协同发展。前三季度,即墨区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5%。
同时,选取即发集团、海联金汇等首批5家企业试点,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即墨区80%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青岛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项目105个,青岛市两化融合项目88个,一汽-大众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获评2023年度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截至目前,即墨区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24家,专精特新企业5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
重点项目赋能区域
要说今年什么项目最“吸睛”,那必然是未来即将落户于市北区的山东首家“山姆会员商店”。
山姆的落地,无疑会推动市北区和青岛高端商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海信广场、万象城互相补位、错位发展。
近年来,市北区通过一批大项目推动从商贸消费大区到消费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山姆、京东等一批山东首店相继落地,理想、小米等自带流量的汽车“新势力”齐聚市北区。新车、新能源车、二手车销售市场份额保持全市首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2.3亿元、增长4.1%。
市北区抓牢年度投资超200亿元的128个省区市级重点项目,完善全周期管理推进机制,争取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近50亿元,累计完成土地供应381亩,其中产业和公服配套用地占比近七成,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列全市首位。
今年,市北区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9个,产业引领和区域贡献同步提升。新培育特色楼宇4座、亿元楼宇3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13个、数量全市领先,获评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
在区域协同的浪潮下,青岛各区该如何打破壁垒、深度抱团,释放更强合力?一切尚待探索。相信怀揣着进取之心的青岛各区,定能逐一破题,在全国城区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一路领航,持续擦亮“青岛”这张闪耀名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