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公布,青岛共获金奖7个、银奖10个、铜奖39个、优胜奖37个,总奖项数为93个,奖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本届大赛由山东省人社厅主办,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四地市共同承办。大赛设置揭榜领题赛人才招引赛和技术攻关赛(各设6个赛道),创业赛(设6个赛道)。其中,创业赛由济南市承办;揭榜领题赛的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与应用赛道由青岛市承办,揭榜领题赛的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赛道由烟台市承办,揭榜领题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赛道由威海市承办。共诞生金奖35个、银奖71个、铜奖140个、优胜奖146个,总奖项数392个。
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青岛金奖得主展示
一、创业赛—生物医药与健康—金奖
团队负责人姓名:马锡琦
工作单位名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细胞培养技术开发
介绍:参赛团队由一批高层次人才组成,在医疗健康、生物材料、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团队现有研发人员20余名、高级工程师4名,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团队领导者深耕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不仅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成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团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愿为生命健康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扣国家 “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干细胞治疗为切入点。当前干细胞治疗处于创新关键期,相关企业快速增长。但细胞治疗产品因生产工艺复杂,面临产业化困境,细胞培养作为关键技术存在样本类型多、流程复杂、人工操作繁琐等问题,导致存在细胞质量一致性差、收率低、细胞污染风险高、难追溯的四大痛点,限制了其价值的及时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在产品层次上,通过细胞培养工艺流程服务、自动化生产设备及信息化平台三个维度进行产业升级;从技术层次上,突破四个关键技术,包括智能自动化制备系统、智能细胞评估系统、自动化精准控制计数及生物安全控制系统,并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目前工作站已获多项技术成果,如山东省首台套认证、国际领先认证等,同时布局多项专利建立技术壁垒。第一代自动化制备平台与大数据管理平台已助力两款细胞治疗产品 IND 进入临床二期,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使我国智能化细胞培养技术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推动了我国智能化细胞培养装备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二、揭榜领题人才招引—海洋开发与应用—金奖
项目负责人姓名:郑俊杰
工作单位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项目名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机理与方法
介绍:郑俊杰,博士后研究员,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9篇,含中国科学院一区TOP论文15篇,高被引3篇。曾获第十届国际水合物大会最佳博士论文、美国化工学会优秀青年学者、美国化工学会优秀论文和埃克森美孚新兴能源研究员等荣誉奖励。郑俊杰长期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和水合物固碳理论与方法研究,致力于水合物技术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
项目简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重要的潜在清洁油气接替资源,我国南海可燃冰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其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双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可燃冰开采产能低、储层易失稳、高成本等难题,本项目提出可燃冰开采和水合物储碳一体化方案,在采出天然气后向海底储层注入二氧化碳,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进行封存,实现采气、储碳、地质修复一举三得。项目基于团队前期在可燃冰开采和水合物固碳方向坚实的研究基础,依托“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 基础科学中心、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致力于构建安全高效的水合物采储一体化开发模式,为我国水合物资源商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服务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
三、揭榜领题赛—新能源新材料—金奖
团队负责人姓名:贺冰
工作单位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项目名称:热拉制高柔性光电化学光电探测纤维及智能织物
介绍:贺冰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4年加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期致力于功能纤维器件的结构设计和批量化制备以及其在智能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包括健康监测、能源存储、信息感知等。发表 SCI 论文15篇,共计影响因子为319.8。团队拥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贡献力量。
项目简介:在多元可穿戴电子中,柔性光电探测器可以将入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在健康监控、环境感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重点研发方向。相比于传统平面器件,纤维光电探测器具有轻质、小体积、高柔性、易编织的优势,同时相应的织物具有出色的透气导湿性,更符合可穿戴电子的需求。本项目从异质结光电材料设计出发,开发高柔性自支撑光电纤维电极制备产线,构筑兼顾离子导电和热稳定性的凝胶电解质,借助热拉纤维工艺,实现光电化学光电探测纤维的批量化制备和封装,最终应用到智能织物中。该项目突破了刚性半导体材料难以柔性化的局限性,降低了光电探测器制备的难度和成本,解决了传统光电纤维器件尺寸短、封装难、稳定性差的技术难点。
四、揭榜领题赛—人才招引赛—新能源新材料—金奖
团队负责人姓名:刘董
工作单位名称: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
项目名称:钙钛矿晶体生长及其光电器件应用
介绍:刘董,理学博士,专注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晶体生长及光电器件应用,涵盖结晶机制、光电器件、光谱分析、行星资源利用、深空探测及卫星载荷等领域。曾主持或参与5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0余篇,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核心成员,刘董全程参与“钙钛矿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山东大学空间探测技术平台”的筹建工作。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密围绕山东省“空天信息”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核心布局,依托山东大学的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及空间科学研究院等强大资源,专注于钙钛矿晶体生长及其光电器件应用。项目致力于高质量钙钛矿单晶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高性能X射线探测器件的研发、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并深入探索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联科学及共性技术。目前,项目已成功研发出层析诱导结晶与真空蒸发结晶两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制备出多个钙钛矿晶体系列。未来,钙钛矿晶体的规模化制备将从材料层面助力山东省钙钛矿光伏电池产业化布局,推动光电器件技术的持续进步。
五、创业赛—玻璃和陶瓷电子基板覆铜技术—金奖
团队负责人姓名:甄真
工作单位名称:青岛巽霖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玻璃和陶瓷电子基板覆铜技术
介绍:巽霖科技团队由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以及具有10余年产业化经验的应用工程化制造团队组成。团队深耕于PVD涂层领域10余年,掌握国内顶尖的军工和民用领域基板全流程制造技术。两位团队创始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航发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核心技术曾获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创业大赛”集成电路与微纳中心组全国前五的优异成绩。
项目简介:项目基于国内顶尖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和先进二维材料气相沉积平台PVD技术,开拓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覆铜基板全新技术路线。公司成立一年内,完成国内顶尖产业投融资近亿元,产品于国内首次突破了精细电路用玻璃基板双面覆铜和高厚铜低温固态焊接覆铜,解决了覆铜玻璃基板在半导体向先进制程发展以及高清显示模组中的核心瓶颈问题,提高了陶瓷基板的全球产品竞争力,在材料、工艺体系上革新了PCB基板市场。巽霖采用自研PVD多靶位梯度连续沉积设备,产品在工艺复杂性、成本、铜厚、结合强度、良品率等方面远超国内现有技术水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泛半导体用玻璃基板空白,极大降低了功率电器用陶瓷基板成本,全面提高了我国功率器件、高清显示和先进封装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六、创业赛—海洋开发与应用—金奖
团队负责人姓名:张继
工作单位名称:中国海洋大学
项目名称:基于船舶尾气余热利用的冷—电—淡水联供系统
介绍:团队负责人为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在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海洋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热能高效利用与智慧能源的研究。团队由一批高层次人才组成,依托中国海洋大学能源动力平台,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能源装备领域及其涉及的先进循环理论、高效换热、多品位能源梯级利用、热动转化中的非线性耦合等基础研究,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团队现共有高级职称人员4名,整体趋于年轻化,具有创新意识并勇于迎接挑战,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愿为低碳能源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我国海岛地区和渔船柴电机组电力供应和淡水供应成本较高为背景,以吸收制冷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多年在理论上取得创新并在技术上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自有技术,开发出一种具有极强的经济性及节能低碳效应的船舶冷-电-淡水联供换代产品,即:柴油机尾气余热利用的冷-电-淡水多联供系统。该联供系统可以在发电的同时兼顾制冷,在制冷的同时兼顾海水淡化,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助于降低生产和生活的用能成本。其中冷冻淡化系统基于自主提出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设计了精细化的海水流态冰制取装置。同时,在制冷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系统关键性能参数进而调节系统制冷量输出稳定,该方法是一种可控的主动调节方式,可针对不同的输出目标,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
七、揭榜领题人才招引-海洋开发与应用-金奖
负责人姓名:王朝刚
工作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项目名称:牡蛎牛磺酸性状形成遗传机制解析及良种创制
介绍:申请人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硕博连读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课题研究聚焦牡蛎性状解析和遗传育种,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作者发表JCR1区文章7篇,申请发明专利3件,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博士后研究将继续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贝类适应进化与遗传育种团队,为打造中国“蓝色粮仓”做出新贡献。本团队科研实力强劲,含国家级领军与青年人才3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育成国审新品种8个,累计新增产值逾千亿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作为“十四五”耐高温、速生贝类新品种培育重点专项的发展方向之一,聚焦牡蛎特色营养物质——牛磺酸,其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有益智力发展、延缓生理衰老等功效,并且参与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提升。项目拟利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两个近源种比较体系,通过遗传定位解析牛磺酸性状形成及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主效基因及相关的遗传变异(分子模块),基于分子模块辅助选育的方法,通过种间回交导入等策略将优异等位基因变异导入长牡蛎种质,进而实现牛磺酸性状的精准育种和快速改良。项目顺利开展有望为山东牡蛎产业底盘品种——长牡蛎提质增效提供种质支撑,通过创制高牛磺酸牡蛎新品系,显著提升长牡蛎产品营养价值并改善度夏批量死亡问题,进而破解牡蛎产业长期存在的品质和抗性不足问题,推动牡蛎产业为代表的水产养殖新质生产力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