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技艺的重要载体,也是职工群众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重要平台。近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公司董文香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多年来,董文香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坚持贴近群众倾听心声,不断创新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守“匠心”聚“民心”,特别是工作室创新提出的以“标准化+亲情化”为核心理念的服务体系,提升了青岛公交服务水平,促进了青岛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多方学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自1993年加入“枫叶红”2路电车姐妹班后,董文香在这个先进集体的熏陶下,从一名公交新兵,先后在乘务员、驾驶员岗位上历练成为一名新时代先锋、公交行业服务品牌的形象代表。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董文香动脑筋、下功夫,主动登门到青铁“海之情”车组取经座谈并成立了“语言艺术探讨小组”。同时,组织开设了哑语培训课和“路线学英语知识角”,聘请加拿大籍外教现场讲解、授课。
为做好“一站式”微笑服务,她还特邀山东航空鲁雁乘务组先模代表现场指导车厢服务礼仪,规范了行、立、坐、起等标准化动作。董文香先后荣获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从公交车厢内走出来的劳模,董文香一直将“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作为工作宗旨。
为群众办实事的窗口
“董文香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是劳模群体技能示范的窗口,更是为群众办实事、全程贴近群众的服务窗口。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声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运营任务繁忙的情况下,董文香依然坚持每周四到工作室与市民沟通交流,倾听市民心声,及时做好上传下达,主动收集市民对美好出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在工作室设立了专用接访台,配备7名专职接访员,保证能够及时收取群众反馈的信息,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董文香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董文香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总结出一套以“标准化+亲情化”服务理念为核心的服务体系。通过亲情服务法、延伸服务法、细节服务法,将特需乘客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特点施以定向服务,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服务。
创新工作室“搬”上公交车
为了能更好地贴近群众,不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董文香将劳模创新工作室“搬”上公交车,把党代表建议箱安置在流动的公交车厢,零距离接触倾听民声,在公交车的“小社会”搭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董文香说:“公交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有利于收集民意,也可以随时随地把重要信息传递给市民。”
为此,董文香和班组姐妹们从车厢入手,在车上增设了“知识窗”,刊登天气预报、失物招领、景点介绍等内容;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智能制造了山东省首辆 “AR旅游主题车厢”;打造“听学党史主题车厢”,使公交车真正成为市民“学党史”的流动课堂。“希望能通过公交车这一流动的窗口,传播党的精神,更好地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发声。”董文香说道。
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能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让群众出行更美好,是新时代对城市公共交通给予的一份考卷。董文香表示,她会不负使命、履职尽责,努力传达着市民对美好出行的殷切希望,为城市道路的发展增砖添瓦。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通讯员 唐梦遥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