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丰收节里看“丰”景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

在崂山沿麓、黄海之滨的青岛,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岛农品”产销对接活动于9月20日至22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现场,青岛特色农品琳琅满目,各类精彩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这不仅是对品牌农业促销增收的现场展示,也是共庆丰收共享丰收的农业盛会。

9月22日,青岛莱西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莱西市姜山镇新城公园举行。本次庆祝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邀请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五国的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研修班成员,与200多名农民代表共同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共享丰收喜悦。本土味与国际范汇聚一堂,可谓看点满满。

活动中,“龙舞九霄迎盛世,狮跃千里庆丰年。” 欢快的锣鼓,灵动的身姿、激昂的节奏,展现出农民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区内,鲜嫩欲滴的蔬菜,让人仿若能闻到泥土的芬芳;颗颗饱满的果实,仿佛正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在这个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我们在尽情庆祝的同时,不妨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丰收的盛景,探寻青岛丰收背后的故事。

农业:科技助力,硕果累累

“秋入郊原粟正肥,山禽成队啄余晖。” 如今的青岛农田,不再是传统的靠天吃饭,而是科技赋能,智慧农业蓬勃发展。例如,精准灌溉系统如同神奇的魔法,让每一滴水都恰到好处地滋润着庄稼;无人机在天空翱翔,为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高效又便捷。

在凯盛浩丰的生产大棚内,有近250个传感器、230多个控制器,对番茄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温度、光、水、气、肥等数据均由“数字大脑”控制。这个“大脑”,根据基础数据进行比对和计算分析,形成各项“指令”,对影响生长的各要素进行细微调控,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管理,确保产出更符合大众消费偏好的番茄产品。

在山东艾泽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食用菌基地,以恒温、恒氧、恒湿、恒定光照的菌棒培养车间为基础的数智化农业设施,打破了食用菌生长自然条件的束缚,形成了周年化栽培模式,将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节约了近80%的劳动力。以前运营一个这样的工厂需要五六百人,而现在实际生产工人不到100人。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传统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到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农业发展,数字化手段重新定义了现代农业,照亮了青岛市现代农业的未来。青岛市粮食和各类重要农产品的全面、综合、均衡稳产保供能力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领先,农产品出口额连续9年稳居全国首位。

以此为基,带动青岛市现代大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青岛全市建成2条千亿级、8条百亿级、15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2023年,青岛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6%;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35亿元,农产品出口17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440.5亿元。

农村:生态宜居,美丽如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青岛乡村生态宜居的迷人魅力引人向往。

近几年,青岛市积极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和乡村治理,已累计投入 50 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6%。在花大力完成垃圾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后,乡村更加干净整洁。

以崂山区为例,崂山区建设垃圾转运站 30 个,配备垃圾桶 15000 余个。这些垃圾桶合理分布在各个村庄的角落,每天都有专业的垃圾清运车辆及时将垃圾运走,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在加速覆盖,目前青岛已有 80%的村庄拥有了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农村厕所改造 40 万户,改厕覆盖率达到 85%。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的难点堵点,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让一个个乡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目前,青岛市共选派 1000 名优秀干部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截至目前,青岛市新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114家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排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六,重要农产品全面综合均衡保障能力全国排名第一。

农民:勤劳致富,幸福满溢

“我这么大岁数了,共富公司把我招进来,打扫打扫卫生,弄弄草,一个月三四千块钱,感觉挺好!”63岁的张洪玲是莱西市姜山镇姜山新村的村民,在2022年加入了新村共富公司旗下的绿化管养队伍。近两年的时间,该公司承接了南开学校等5项绿化工程,带动张洪玲在内的11名村民实现增收。

共富公司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为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经验。据介绍,莱西姜山镇共有10家强村共富公司,业务经营资产资源达2.9亿元,实现集体增收280余万元。像这样的共富公司模式,在青岛共有392家共富公司,已带动村集体增收3.2亿元。

此外,青岛还在全国率先设立“种子金”,首期投资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7亿元,开创财政资金以“拨改投”赋能现代种业发展新模式。开展全国首个花生收入“保险+期货”试点,借势推出生猪、蛋鸡等试点,为102万农户提供89亿元风险保障,保障金额全国同类城市最高。

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目前,青岛市培育家庭农场429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06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82个、示范合作社54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546个,建成53个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6.5%。已有99%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改革,2023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77.9亿元。

如今,农民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具象化的变化:从“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到“多予、少取、放活”,“皇粮国税”彻底成为历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2023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6元,位居全省第一。

丰收的图景还在青岛不断上演,丰收的喜悦映照着广大农民最真挚的笑脸……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