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创新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青岛市即墨区助力妇女奋起“职”追

“我今年50多岁了,白天上班,晚上没有事也是在家看电视,身边有个朋友推荐我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夜校’去学个月嫂,说不定以后咱能用上,去了以后发现课程真是挺多的呢,还都是免费的,老师讲得也很实用,我已经连着参加4次了,在这里学了不少东西!”在领航职业培训学校参加夜校培训的学员王梅君高兴地说。

为了助力妇女群体就业,即墨区创新构建“培训赋能+平台引领+好品推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从提升妇女专业技能,搭建妇女就业创业平台,推介巾帼好品三方面一齐发力,构建妇女就业的良好生态。

今年6月份,即墨区启动了技能培训夜校,整合领航、国立、东翔、名硕等职业培训学校的资源,设置育婴师、家庭餐制作、电商直播等11门夜校公益课程,目前为止已开展培训60场次,培训妇女群众4000余人次,受到了妇女群众的普遍欢迎。

与学技能同步的,就是搭建就业平台。“我们在入户走访的时候了解到,社区部分50岁左右的居家妇女在家没有事的时候想找份离家近、工作时间灵活的加工活做,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赚取部分收入。”北安街道新惠社区党委书记王萌介绍。

社区妇联积极对接辖区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建立了“乐业小站”手工加工点,帮助20余名居家姐妹在家门口就业,为她们提供了包括半成品服装质检、挂吊牌、包装等在内的一系列灵活工作机会,妇女们每月增加了1500至2000元的收入。倪吉玲大姐就是这个“乐业小站”手工加工点站长。倪大姐说:“领着姐妹们一块儿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儿,我非常愿意,既能干些小零活赚点钱,也能体现我的价值。”

不光是做小手工活,由妇女经营的许多“小店”,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信街道向阳社区利用800平方米的闲置门头房,成立了信大嫂食品坊,由5名信大嫂负责运营管理,主要生产西式糕点、中式面点、面塑等,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累计帮助村庄月增收6万余元,很好地助力了村庄发展和妇女增收。“自从俺村成立‘信大嫂’食品坊,既能在家门口上班赚钱,也不耽误接孩子照顾家庭,真是太好了!”在大信街道向阳新村,“信大嫂”黄彩霞一边忙活着加工面点,一边兴致勃勃地说道。

从小手工活到小店面,妇女手上有活,兜里有钱,生活越过越红火。为了让创新创业的成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即墨区开辟了“好品选树+典型引领”的推介宣传新路径。

即墨区将“巾帼好品”品牌打造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妇女发展的重要抓手,由即墨区妇联牵头,联合即墨区农业局、即墨区文旅局、即墨区市场监管局寻找命名了首批即墨区“巾帼好品”,包含以鲁绣-即墨花边、傅家葫芦雕刻工艺品、云桥制香为代表的非遗手造;以红妮海藻纤维针织内衣、“千惠”床上用品、琴岛WIFI智能睡眠电热毯为代表的纺织加工;以淳薯本味-即墨地瓜、沃家泊子蓝莓、鳌山卫牌绿茶为代表的品质农业;以喜愿面食、即东蛎虾酱、妙芝铁锅粽子为代表的特色美食等60余种产品,线上展播4期。山东省妇联“巾帼科技助农兴农直通车”走进了移风店镇的活动现场,全方位呈现广大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成果。巾帼致富带头人一一对自家产品进行详细解说,直播观看人数达到36万次。

近年来,即墨区已选树推介齐鲁巾帼工匠、乡村振兴“百名优秀女农人等省级典型20余个,最美巾帼科创人、巾帼好客项目等市级典型60余个。下一步,即墨区将深化巾帼创新创业提质扩容系列行动,打造“赋能培训强化+就业平台打造+巾帼好品推广+巾帼典型引领”的链条,推动巾帼创新创业发展由点及面、连线成片,实现提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