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则必先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自2009年我国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规划以来,近几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远超预期目标。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2996亿斤),比上年增加362.7万吨(72.5亿斤),增长2.5%。
今年,我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在这其中吨粮田就是是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吨粮田,即年粮食亩产达到1吨的农田。基于此,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集高产创建、快速烘干、仓储物流、加工销售、数字应用、成果展示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生产综合示范样板。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陈家小庄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成熟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仓,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灭茬还田、机收减损等作业环节一气呵成。
“田中麦变成仓中粮,今年下了大力气。从种到收的200多天里,治病虫害、防干热风、施肥浇水,田管抓得紧,又有农技员指导,一点儿也没耽误。”青岛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说,这季麦收赶得早、收得好,打下的麦子籽粒饱满,预计亩产增到1000斤左右。
从田头到麦仓,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一粒粒金黄的麦子透着这“三夏”好“丰景”。今年,平度市蓼兰镇先行区小麦高产田“青农1931”,亩产875.82公斤,是青岛市历史上首次小麦跨越850公斤大关,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历史性突破;莱西夏格庄强筋优质小麦高产攻关田“中麦578”,亩产803.3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去年开始,青岛市分步骤规划建设了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区,从耕地、种子、农机、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打造绿色增粮样板。青岛市田间测产结果,去年建设的7个绿色增粮先行区7.26万亩小麦平均单产601.4公斤/亩,比全市平均水平增产160多公斤;今年新启动建设的3个绿色增粮先行区同样实现高产,3.82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83.3公斤/亩,均达到亩产千斤以上水平。
新技术助力产能提升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麦收一线,驰骋田野的农机成为三夏生产主力军。“减损就是增产,雷沃谷神系列收割机配装自主研发的单纵轴流脱粒分离技术,不光麦穗喂入更加顺畅,同时采用双层往复异向振动筛,清选面积大,既提高收获效率又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雷沃农机公司技术人员王友超介绍。
今年“三夏”期间,青岛市组织18万台(套)农业机械作业,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500台,玉米播种机1万余台,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将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累计建成烘干中心、烘干点95个,固定式烘干机191台、移动式烘干机7台,基本能满足全市自产粮食的烘干需求。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由青丰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青农6号具有亩穗数多、耐晚播、产量高、抗逆性强、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对每个品种的田间表现,青岛市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新生如数家珍。“今年种的是青农6号,不仅亩产突破了1300斤,而且籽粒饱、品质好。我们采取单种、单收、单储,让好麦子卖上好价钱。”种粮大户王玉芹说。
青岛市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打造国家、省、市三级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4个,构成系统完备的全市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每年有500多个新品种供农户田间选种,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9%;已累计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1400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青岛市创新集成的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从“试验田”进入“规模粮田”,连续2年入选全国主推技术,打破青岛市农业主推技术国家队零的突破,成为青岛市粮食生产由中产阶段向高产阶段跨越的核心技术。今年“三夏”期间,该技术支撑小麦历史性跨越亩产850公斤大关,创出高产田亩产875.8公斤的历史新纪录,并在玉米抗旱播种上发挥高效节水、省工省力等突出优势。
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化学品投入,地力透支、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传统生产模式作用下,大部分农户习惯于凭借经验施肥用药,“一炮轰”的盲目做法让农业生态环境频频亮起“红灯”。如何从农业生产源头投入这个小切口入手,牵引撬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对此青岛市正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生态资源修复保护、数字化应用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方面,青岛市积极落实增施有机肥、农牧有机废弃物堆肥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2023年监测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76%,较2020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打牢粮食增产基础。持续加强植保技术体系建设,配套77台装备建成全国一流智能远程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70余种病虫疫情监测自动化、智能化、全覆盖,有效提升病虫识别及预警能力,创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2个、绿色防控示范县4个。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青岛全市年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8个,降解地膜示范基地17个;集成示范生态农业新技术,指导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5个、省级生态农场6个、市级生态农场20个,生态农场数量全省第一。
绿油油的麦田间,节水灌溉、镇压划锄、精量施肥、数字农业作业依次进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绞盘式喷灌机分别“大展身手”,农技与农艺相融合,传统与科技相碰撞。近年来,青岛市持续加强高端智能精准高效农机装备的引进试验与演示推广,建成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60个、智能化示范区3个,集成机收减损、设施管理、畜牧养殖等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牧艺融合装备技术40多项,农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推广1.3万台(套),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青岛市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和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