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海上风电迈向“深蓝”产业链抢抓新机遇

今年以来,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均出台相应政策以及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同时陆续启动海上风电场址修编工作,将海上风电场址全面向30公里以上的深远海推进。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 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海上风电联合基金项目的通知》,将于7月12日启动海上风 电联合基金项目的填报工作,重点支持围绕海上风电产业前沿及“卡脖子”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

今年4月份,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址增加至18个,规划面积约3543平方公里,规模为2490万千瓦,最远项目的离岸距离达到106公里。

截至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已超3800万千瓦,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海上风电发电量占东部沿海地区用电量比重将达到约10%。

企业积极布局

伴随着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加速迈向深远海,风电整机制造商积极推出新产品,抢抓新机遇。

7月5日,上海电气设计并制造的全球首台18兆瓦级至20兆瓦级风储荷网机组,以及“海神”平台第三代产品机组同步在汕头下线。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下线的机组将为今后远海孤岛弱电网供电、柔直输电、漂浮式风机等多场景的海上风电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下线的18兆瓦级至20兆瓦级机组可实现“一机一储”的分散式储能配置,实现电网调峰能力;并同时搭载电气风电最新研发的构网型风机技术,可实现局部弱电网下的风电场开发。

相比于目前广东海上风电市场主流的11 兆瓦、12兆瓦机组,此次最新下线的18兆瓦级至20兆瓦级机组可提高风电收益率10%以上。在发电量方面,单台18兆瓦风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72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近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万吨,比当前主流11兆瓦机型单台全年发电提升60%以上。同时,该机组具备抵抗17级超强台风的能力,可满足广东海上风电市场全海域的海风开发。

7月3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 平台“明阳天成号”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安装。它是全球首台双风机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首创“V”字形塔架结构,总装机容量16.6兆瓦。

不同于常见的风车造型的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由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Y”字形漂浮式基础,及安装在基础上的3个橄榄球形浮筒、1个“V”字形塔架、2台风机组成。

该平台叶轮 最高处达219米,空中最大宽度约为369米,整座风电平台排水总量约1.5万吨。两台8.3兆瓦风机的叶轮尖端之间间隔5米,可实现最大化捕风率。平台整体拖航设计吃水 5.5米,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海域。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开拓。要让风力发电机在深远海“安身立命”,最关键的就是漂浮式基础。“明阳天成号”漂浮式基础长117米,宽105米,高39.5米。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该漂浮式基础首次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 4倍左右,且耐腐蚀、密封性好、成本低,适合深远海风电场建设。

平台由明阳集团自主研制,其漂浮式基础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据测算, “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后,平均每年可发电约5400万千瓦时,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

6月27日,全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的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漳浦二期海上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型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我国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并网发电的风电场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海域,距离海岸线约30公里,总装机容量达400兆瓦,是我国首个全部采用13兆瓦及以上超大单机容量风机的海上风电场,其中批量化应用了6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除了整机制造商外,产业链相关公司布局海上风电的步伐也在加快。

东方电缆此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山东省莱州市投资约15亿元,用于建设高端海缆系统北方产业基地,主要生产交直流海缆及其他特种海洋装备产品。

风电主轴龙头企业金雷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生产的风电主轴涵盖锻造主轴和铸造主轴,适用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多个领域,在铸造主轴方面,已成功为西门子歌美飒供货。

仍需多方协力

近海可开发场址资源日益趋紧,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是必然趋势。然而,我国深远 海海域开发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峰表示,推进深远海风电发展,亟待完善海域使用管理、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前期工作亟需开展等。

胡小峰建议,推动深远海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方向;推动深远海试点,探索深远海开发模式 和支持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深远海风电目前度电成本依然较高,若想大规模推广,必须大力降低成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提出,目前国内远海浅水区的风资源开发(固定式海上风电)平价下全投资收益率可达 6%,已经初步具备经济性。而远海深水区的 漂浮式项目造价高达4万元/千瓦至5万元/千瓦,尚需尽快通过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推动技 术进步,积累建设经验,努力降低深远海风电开发成本,提升其经济性。

挪威船级社发布的能源转型展望报告预测,到2050年,漂浮式海上风电成本将下降近 80%。预计“十五五”期间,在不考虑送出成本的条件下,我国深远海风电成本有望下降至2万元/千瓦以内,度电成本达到0.3元/千瓦时至0.46元/千瓦时,逐步具备平价商业化开发条件。(本报综合整理 编辑 李旭超)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