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属于舞台剧的芭蕾音乐转化成音乐会形式的芭蕾组曲,成为浪漫主义芭蕾音乐的扛鼎之作!”7月13日,被誉为“音乐之岛”的青岛今年首迎三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钢琴四手联弹音乐会,这场被乐迷们期待已久的高品质音乐会,将于当晚19:30在青岛音乐厅精彩上演。

谈起本次音乐会的策划初心,活动方表示,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高品质演出项目推荐,为岛城市民带来家门口的高端艺术盛宴。通常来说,管弦乐版本的芭蕾组曲需要一个巨大的演奏厅和大舞台来营造一种宏伟的感觉,而四手联弹版本的气氛则亲切得多。演奏家只用一架钢琴、四只手上的二十根手指,既要营造同样宏伟的规模感,又要保持轻松氛围,还要用多种方式来诠释乐曲。
本场音乐会演奏的四手联弹版本芭蕾组曲的编创者都是大师级作曲家。《睡美人》由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改编,《天鹅湖》和《胡桃夹子》由爱德华·朗格(Eduard Langer)改编。
芭蕾舞剧《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由圣彼得堡芭蕾舞团委托创作,是俄罗斯芭蕾“铁三角”:编舞马里乌斯-佩蒂帕、导演伊戈尔-弗塞沃洛日斯基、作曲柴科夫斯基三位艺术家精诚合作的成果。
由于芭蕾需要借助优秀的舞者来表达音乐无法抒发的情绪,因此柴科夫斯基认为芭蕾舞剧不是“永恒存在的事物”,他在1882年受到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启发,决定也从芭蕾舞剧的音乐中选择一些乐曲以便在音乐厅里演奏,从而恰当地保存他的音乐作品以免被遗忘。由此,柴科夫斯基向出版社朋友彼得·尤尔根森(Pyotr Jurgenson)提议发行一套《天鹅湖》组曲总谱以及钢琴四手联弹乐谱。
1888年,弗塞沃洛日斯基提议创作一部充满卢利、巴赫、拉莫风格芭蕾舞剧《睡美人》,柴科夫斯基热情地回应了这一想法,并立即着手创作。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这个主题是如此富有诗意、如此适合配上音乐,我很快发现自己在作曲时充满了激情和快乐,这正是写出好音乐的先决条件。”1890年,柴科夫斯基委托18岁的拉赫玛尼诺夫为《睡美人》改编钢琴四手联弹组曲,并亲自进行了数次修改和修正。
1891年初,俄罗斯芭蕾“铁三角”再次联手创作《胡桃夹子》,这部芭蕾舞剧改编自霍夫曼(E.T.A.Hoffmann)的童话故事《胡桃夹子和老鼠王》,并于次年12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了世界首演。这部童话点燃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想象力,我们在《糖果仙子变奏曲》中可以听到钢片琴(Celesta)演奏,这件乐器在 19 世纪末的俄罗斯完全不为人知,柴科夫斯基在巴黎被它那清脆灵动、综合了钢琴与钟琴音色的听觉效果所吸引,并将钢片琴用在《胡桃夹子》之中,使演出大获好评。
虽然钢琴永远不可能完全重现原作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致和特别的管弦乐处理,然而由爱德华-朗格的精妙改编:钢片琴那种清脆灵动的音色似乎奇迹般地在出现了。芭蕾舞剧《天鹅湖》由莫斯科大剧院委约创作,是柴科夫斯基的首部芭蕾舞剧作品,创作完成于1876年,次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后进行了修订。
1882年,柴科夫斯基在开始考虑将《天鹅湖》中最重要的曲目编成组曲,从而恰当地保存他的这部作品“不被遗忘”。钢琴四手联弹乐谱由爱德华·朗格改编,朗格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水平,自1866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四手联弹忠实的保留了原作清晰的动机结构、丰富的和声以及明显体现交响范式的伴奏织体。
柴科夫斯基通过这三部作品成功地将俄罗斯文化融入了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的芭蕾舞之中。他将原本属于舞台剧的芭蕾音乐转化成音乐会形式的芭蕾组曲,扭转了音乐作为芭蕾舞陪衬的局面,使俄罗斯芭蕾舞享誉世界。烂漫的夏日海边,欢迎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一场浪漫主义芭蕾音乐会的视听之旅。即日起购票,可享限时7.5折优惠,原价180元(折后售价135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