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春耕正当时,农业保险如何走向纵深?

“过去,种粮食种花生,都要靠天吃饭、看市场脸色卖粮,现在有了农业保险这颗‘定心丸’,每亩地只需要交5块5毛钱,就可以享受到最高1000元的保险补偿,种粮风险小了很多。”在平度市南村镇的麦田里,一位种植大户感慨道。

农业保险,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推动“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了新的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联合体承保模式,引入了竞争机制,优化了承保机构的布局。经过遴选,确定了6家保险公司独立承担青岛市级及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服务,同时,还有10家保险公司获得了区(市)地方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资格。

支持春耕 多地监管出台政策

正是一年春光好,春回大地春耕忙。眼下正是春耕的重要时节,多地监管出台相关政策,对春耕工作进行支持。2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金融服务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旨在引导当地银行业和保险业积极发挥金融力量,整合金融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开局稳定。特别强调保险机构应根据气象变化和病虫灾害风险,积极开发创新特色农产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及“保险+期货”等多样化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风险保障。

无独有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也针对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提出了扩面提质的要求,呼吁保险机构尽早准备,全力做好大春作物的农业保险承保工作,并确保产粮大县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全覆盖。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三大粮食作物的保险投保面积覆盖率,并稳步扩大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的保险覆盖面。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理赔,确保应赔尽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在此方面也有所行动,他们提出为经营主体提供“完全成本保险+一揽子保险产品”的综合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涵盖农作物生长、农机具使用、用人用工等农业生产全流程的基础保险,还进一步拓展了雇主责任险、农业机具险等,将保障范围从传统的“保生产”逐步扩展至“保全产业链”。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也在推动农业保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积极引导青岛保险业创新、服务农民、促进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工作。2023年,青岛农业保险在保费收入、保障额度以及受益农户户次等方面均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之首,落地险种数量首次突破百种大关,达到106个,同比增长25个。这些险种涵盖了农产品成本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以及“保险+期货”等多种类型,形成了多元化的保险体系。消费者从中获得了显著的保障,全年为超过100万户次的农户提供了总计131亿元的风险保障,赔付支出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防范风险 农业保险提供保障

农民们内心深处最热切的期盼,无疑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景象。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农业生产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突如其来的冻雨、肆虐的洪水、猛烈的冰雹,这些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沉重的损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师长海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它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帮助农民们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减轻他们因自然灾害而遭受的经济压力。中国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农业保险能够平滑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波动,增加预期收益的稳定性。这不仅增强了农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2023年,农业保险为脱贫地区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3万亿元,年均增长7%。2023年全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430亿元,增速达到17.31%。

“农业保险,作为亿万农户的坚强后盾,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还在稳定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一显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政策的鼎力支持、市场的热烈响应以及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积极鼓励农户参与保险,进而促进了农险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市场层面,随着农户风险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持续攀升,这进一步推动了农险保费规模的不断壮大;在科技层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农业保险将能够更加精确地评估风险,为农民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保障方案。

补齐短板 助推农保纵深发展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以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国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关于赔付标准模糊、赔付金额偏低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农业保险的定价应更加合理,以确保保费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农业风险水平,避免保费过高给农户带来的负担;风险评估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确保保险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有业内专家曾指出,“同时,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和理赔效率也有待提升,以增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师长海介绍,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和河南的“烂场雨”,都给种粮农民带来了重大损失。这进一步凸显了农业保险在应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方面的不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紧迫性。那么,未来农业保险应如何加快补齐短板呢?

中国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趋势,他认为农业保险产品应提升创新力度,满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此外,定价机制的科学性也需加强,部分地区和部分险种存在保费过高或保障不足的问题。理赔服务的便捷性也有待提高,以激发农户的参保积极性。同时,应加强行业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农业保险能够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提供风险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师长海教授说。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于倢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