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根雕......,位于天幕城的青岛文化市场文化市集,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重燃了城市的烟火气。

市民在青岛文化市场的文化市集内“淘宝”。
记者采访中发现,位于辽宁路、寿光路路口的原天幕城2号门已改造一新,上书“青岛文化市场”几个大字。从大门进入,原来的“天幕”已消失不见,整个天幕城已变成敞开式街区。

原天幕城2号门华丽转身为“青岛文化市场”。
青岛文化市场的前身是人们熟悉的昌乐路文化市场,被誉为青岛的“小潘家园”。随着青岛地铁5号线昌乐路站开始征收,如今已经部分拆迁,首批拆迁的楼栋涉及昌乐路沿街建筑,商户们也是纷纷撤走,不少市民担忧: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地标记忆能够继续?

原昌乐路文化市场如今已部分拆迁。据悉,原昌乐路文化市场既是城市的符号又是本地人的市集,每逢周六周日都会吸引来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寻宝。

昌乐路文化市场内正在“淘宝“的市民。

在被誉为青岛“小潘家园”的昌乐路文化市场内经常会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贝。

这里是市民和收藏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市场全长约600米,始建于1994年,最初是由一些简陋的临时建筑和几座破旧的厂房组成。建成初期市场周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为了改善这一状况,2005年市北区政府启动了昌乐路文化街改造工程,历时一年,改造完成,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第一条被命名的文化街。其主营业务为音像图书、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数十类文化产品。

市场两侧最初是由一些简陋的临时建筑和几座破旧的厂房组成。
平常日子这里的人不多,但每到周六、周天上午,这条街的两侧便热闹起来,当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化市场里面,摊位密集,喧嚣熙攘。许多文史、收藏爱好者纷纷来这里寻宝,一些市场的常客都非常熟悉了,见面聊聊心得、谈谈感受,话里行间都离不开市场里的“宝物”。

每逢周六周日,这里就热闹起来。

许多文史、收藏爱好者纷纷来这里寻宝。
在这两个半天里,从利津路、辽宁路交界开始,一直到华阳路,再到文化市场里面,两侧的摊位上摆满了邮币卡、古玩字画、古旧书籍、文玩摆件、手珠手链、真假难辨的古董、老式物件等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一市民正在挑选古旧书籍。

市场内一位经营书画的商户正在专心创作。
这里还售卖着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珍藏多年的红酒古画小人书、很久之前的冰箱相机游戏机。作为青岛的“小潘家园”,这里收集了每个朝代的器具,城市的各个角落的物件,以及每个人的回忆。文化的磁场吸引着人们从各个地方赶来,有收藏家来捡漏的,有寻找小时物件的,有不抱目的来闲逛的,通常是人挤人般的热闹。

这里的一些古旧书籍深受文化爱好者青睐。

在这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和惊喜。如今,伴随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在陪伴了人们将近二十年之后,这一次我们熟悉的昌乐路文化市场正悄然转身。从昌乐路搬迁至辽宁路对面的天幕城,能否再次焕发新的文化标签的生命力,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马艺峰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