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这一经济区设立,能否刷新青岛都市圈的存在感?

日前,青岛都市圈建设迎来了实质性突破,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与潍坊(高密)临港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签署青潍空港经济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曾经的“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升格至“青潍空港经济区”。

现在的城市之间流行搞“圈子”,奋勇争先的青岛也不甘人后、积极入圈,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就是青岛主导或加入的三个主要“圈子”。

乍一看,青岛加入的“圈子”在数量上还挺有优势,但对比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实力型城市群,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而言缺乏“存在感”。未来,如何有效提升这些“圈子”的发展能级和存在感,成为了摆在青岛乃至山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青岛加入的那些“圈”

一眼望去,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实际上,区分这几个“圈”也很简单:

青岛都市圈包括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

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山东半岛城市群则覆盖山东全省16地市。

从地域范围来看,由小到大排序分别为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而培育都市圈、经济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发展的中间阶段。

在这三个“圈”中,以青岛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最为紧密,青岛对其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也是水到渠成、最应该优先发展的“圈”。而胶东经济圈里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的城市中心都在沿海片区,这是海滨城市的共同特点,但也导致了青岛与胶东经济圈的其他城市相距甚远,互相沟通、协调起来都困难,青岛对这些城市的带动可谓是有心无力,更不必说覆盖了山东全省所有下辖市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要想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如同下象棋一般,只有把每一步下好,才能赢得最终胜利,而第一步落子应该在青岛都市圈。

去年5月,青岛市发改委明确提出,已上报“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

今年1月3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胶东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1月13日,2023年山东省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出,争取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

密集发布的政策,凸显了山东对于“青岛都市圈”的重视程度。毕竟,山东这些都市圈、城市群面临着“群雄逐鹿”的局面:北有京津冀城市群虎视眈眈,西有中原城市群加速崛起,向南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在发展上落后了,且近年来游离于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之外。

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在哪里?

“构建都市圈、经济圈、城市群有两个底层逻辑: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认为,“在这两种逻辑上,胶东一体化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行政逻辑层面,推动经济圈发展需要建设包括生态环境、交通、水利、通讯等,但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实现人的一体化。迄今为止,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都没有放开户籍。

这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给青岛、山东“打了样”。8月初,浙江发布《关于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确,全面放开放宽城镇地区落户限制,放开人才落户,放宽投靠落户,实行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同时,杭州市城区要取消落户名额限制,精简积分项目,确保居住年限和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分数占积分的主要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提出实行长三角地区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这意味着,只要来到浙江,即使更换城市工作生活,依然可以累计社保、居住年限,开启落户之门。

在市场逻辑方面,实现都市圈、经济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市场逻辑,而这一逻辑强调的是产业的协同与互补。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珠三角一体化带动广东由落后的农业大省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大省,其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雷仲敏认为,珠三角是国内产业协同、分工做得最好的城市群,“广州是商贸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珠海和佛山是制造中心。”

具体而言,广州着力提升核心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香港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吸收和利用外资,与内地形成了广泛的协作;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珠海和佛山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是珠三角的制造业基地。目前,珠三角城市群拥有比较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城市之间有良好的优势互补与功能互补,城市群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反观胶东经济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在以GDP为地方政府主要考核指标下,各地政府集中精力忙于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几乎全是临港经济,主要发展石化、冶金等产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胶东五市产业互补性弱,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一体化发展,需要切实行动

8月2日,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潍坊市政府举行了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并签署了三项协议:胶州市人民政府与高密市人民政府、诸城市人民政府签署青潍交通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合作备忘录;胶州市与高密市人民政府签署青潍现代物流领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与潍坊(高密)临港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签署青潍空港经济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三项协议不是停留在宏观规划上,而是从交通、物流、产业合作等微观方面切实推进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交通是推进都市圈同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比如沪苏同城化,虽然这一理念在2020年提出,但在交通方面却遥遥领先于青岛都市圈。早在2013年,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延伸段(上海安亭站—江苏昆山花桥站)开通运营,成为国内首条跨省地铁线路。而在今年6月,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连接,自此上海和苏州两地主城也实现了地铁连通。

另外,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沪苏同城实现了两地经济的互补和共赢,打造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强大新中心,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动能。

本次胶州、高密、诸城签署青潍交通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合作备忘录,说明了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了实质性突破,三地达成共识、整体统筹规划公路建设。未来,将对青岛都市圈的物流运输、产业协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在胶东一体化过程中,也有不少多地合力推进交通一体化的案例。4月中旬,青岛市和烟台市交通部门及有关县市正式签订莱州至青岛高速公路合作共建协议。8月12日,由潍坊市、青岛机场、高铁潍坊北站共同打造的青潍空铁快线正式开通运行,最快27分钟便可达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未来,青岛都市圈能否有效提升发展能级并刷新存在感,需要的不是宏观规划,而是一个个能够落地的重大项目。如何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要看青岛乃至山东如何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民生服务、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切实努力与行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孙梦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