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各地优化营商政策迭代6.0 如何在营商中“赢商”?

各地关于年中经济指标涨跌的争论、喧嚣日渐平息,最近,有两个城市因为大力度的营商环境改革,再次将经济发展、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入公众讨论的范畴。

一个是广州。广州于近日发布的《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宣布启动营商环境6.0改革,首次将要素环境纳入方案,“产业”也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词,坚持“大营商”视野,重点瞄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用能等需求,推动资源要素按照产业导向配置。

另一个是深圳。同样是8月初,深圳连发3个工作方案,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自2018年以来,深圳明确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截至目前已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如今升级到6.0版本的“创一流”。

“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这种常态也为经济运行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压力与阻力,行至关键节点,要寻求确定性,优化营商环境当属良策之一。当然,这意味着更大力度的改革,让创新驱动发展,以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招带来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两种理念,两种效果

今年年初,一则“东北餐饮人怒赞无锡营商环境”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主角是一位东北餐饮大哥,首次在无锡创业,不知当地政府倡导尽量不用瓶装液化气,导致餐厅装好了但未接通天然气管道而不能开业。在求助当地街道办后,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仅用10分钟就给出了解决方案,方案是“首先不能影响商户经营,特批暂时继续使用煤气罐经营,但是要保证经营安全;其次,等能使用天然气和动力电的条件成熟后,由政府出资更换设备和线路。”

“这视频比招商引资还厉害”、“这才是好的营商环境”、“江苏发达是有理由的”……该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内,不少网友“现身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吐槽或是共鸣。有赖于民营经济的发达,去年无锡人均GDP在非资源城市里排名第一,力压北京,苏州和深圳,这就是无锡优质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也是一个南方经济之所以发达的隐喻。

一地的营商环境,既可以是新鲜空气、阳光雨露,也可以是痛点、难点和堵点。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而言可以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它们对此的感受最为敏感和直接。

根据《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 2022》显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营商环境差异显著:东部营商环境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薄弱,沿海地区表现突出,前10名中除北京、安徽、四川、重庆外,其余均为沿海省份。这份评价体系包含公共服务、市场环境、政务环境、融资环境、普惠创新等内容,根据得分情况,前5名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的得分明显领先,排在第6到第10名的省山东、天津、安徽、四川、重庆,与前5名分差较大。分区域看,长三角地区进入前200强的县市共96个,占48%;长江经济带地区进入前200强的共129个,占64.5%。

而根据另一份全国工商联都要发布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去年营商环境总得分排名前十的省份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湖南、安徽、四川、福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不含直辖市)是深圳、杭州、广州、苏州、成都。

两份榜单重合率较高,可见营商环境确实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其一,营商环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烈正相关,营商环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其二,以长江经济带为横轴、沿海地区为纵轴的“十字架”地区是营商环境“高地”,尤其以长三角地区较为密集。这与长期以来该地区高度重视、敢于打破壁垒、不断创新机制、加强区域协同等密切相关。

持续关注 各出奇招

“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国内各市竞相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正是因为清楚地看到了优质营商环境带来的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

营商环境是综合性的概念和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资源禀赋、交通通信等与企业生产投资密切相关的因素,相比较之下,软环境则重要的多。企业开办需要什么环节,成本几何,有无滞碍、时间是否拖延、程序是否复杂,这其实只是大众理解中营商环境是否优劣的最基础的方面,更关键的则是城市的人才环境、技术创新氛围、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是否有持续的、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是否有较强的外资吸引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难易度,消费市场培养的规模,政府在科教文卫等等人文环境上的投入和远见……凡此种种,都决定了一地的生态,而生态的涵养,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

今年年初,苏州在“新春第一会”上发布支持和鼓励“企业敢干”四方面举措,随即实施55项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提出要做标杆式的“苏式服务”。

广州市此次营商环境6.0改革方案,将主要着力点放在“降本”和“优化产业生态”上,主题首次提到“宜商兴业”,发力点除了广州一直在深耕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外,首次将要素环境纳入营商环境改革范畴。具体措施是“瞄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在用地、用工、融资、用能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成本可控的要素保障,着力优化可量化并体现为企业综合成本的全要素营商环境”。

浙江年初在省内一次关于营商环境的调查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最期待改善的有六个方面,包括降低生产要素获取成本、提升涉企政策实施效能、为企业各层次人才成长提供更优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获得公平公正社会待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营商优化,究其根本,无非是“控制成本”。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这才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让“近悦远来”。

法治、诚信和契约精神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问题: “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什么?”有个高赞回答是 “靠谱”。靠谱,就是靠得住,值得信任,“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值得信任和托付,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精神。深圳在《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从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举措,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数据显示,截至7月,深圳商事主体达到405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其实,优化营商环境,远不止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的出台、完善,更在于如何落地实施,让政策更好地执行下去。从立法层面看,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任何法律、政策都有其不完美之处,柯勒在《法律概念》中曾言“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此外,即使是相同的法律法规,由于人的认知水平千差万别,每地的政治生态、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迥然相异,在执行时,很容易受到传统、习俗或惯例的阻碍,导致落地出现偏差,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制度建立之外,还应该引导当地形成尊重规则、尊重市场规律的社会氛围,树立诚信观念,坚持契约精神,厚植优化营商环境的土壤。

英国史学家梅因在解读人类文明史时曾说:“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虽然在政策方面各省市各出奇招,但大道至简,政府诚实守信,恪守契约精神,就是确定性强、靠谱的政府,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尹文丽

责任编辑: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