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总长6845米!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历时5年实现合龙

6月10日,由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参与施工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最后一节沉管安装。6月11日,由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参与施工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与E24管节成功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正式合龙。

项目现场

据悉,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是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海底隧道工程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总长6845米,其中沉管段长5035米,由32个沉管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作为隧道合龙的最后一个管节,E23为异形管节,长165米,重约8万吨。特别是管节起浮及沉放前压载调平难度大,高温、强对流、大径流、强回淤、台风等气候影响明显,作业空间狭小,控制难度空前。项目最终接头采用整体预制水下管内推出式,为世界首创全新结构装置,实现了水下作业轻量化、施工流程高效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沉管对接精确化,进一步丰富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的“中国方案”。

6月8日9时50分,在世界首制沉管运安一体船“一航津安1”拖带下,E23管节从珠海桂山岛启航,由北斗定位系统指引,经50公里超长距离浮运,7条航路切换,于次日凌晨2时30分抵达沉放水域。10日14时,经系泊、沉放、水力压接等工序,E23成功实现水下对接。经贯通测量,E23管节对接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项目现场

作为海底隧道全线关键控制性节点,最终接头长5.1米,宽46米,高9.75米,重约1600吨,套置于E23管节扩大段内。6月10日E23管节浮运安装完成后,从一侧推出与E24管节进行对接。

10日14时,最终接头顶推作业准备就绪,在世界首创“千斤顶推出+水压推出”双系统作用下,以每分钟5至10毫米的速度缓慢推出。11日早8时最终接头实现与E24管节精准对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海底长城”正式合龙。推出过程中,中交一航局团队创新使用水下双目摄影定位技术和水下拉线技术,通过两者相互复核、联合解算,为最终接头在海底安装对接提供了更加可靠、更高精度的定位数据。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是集“隧、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海底隧道是其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控制性环节,长6845米,其中沉管段长5035米,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

据介绍,为保证最终接头方案的顺利推进,中交一航局建设团队发挥研发、设计优势,与设计单位联合设计,与广东交通集团、海事、监理、气象等多家单位通力协作,历经2年技术论证、1年联合设计,攻克龙口流场复杂、作业空间受限、管节浮运安装难度大、推出段姿态控制难度大等顶级难题,在世界范围内首创沉管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新工艺,研制出管节顶推及纠偏系统、滑轨及推出系统等11项专用装备及系统,为海底隧道合龙提供了新的“中交智慧”和“中国方案”。

至此,由中交一航局历时3年研发并投资建造的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完成了深中通道沉管施工任务,强大智能建造性能得到了有效验证,实现了沉管快速出坞、安全浮运、精确定位与沉放安装等综合作业一体化和智能化。

深中通道地处珠江口核心区域,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全线采用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100公里,项目建成后,中山至深圳可跨江直达,车程从两个小时缩减至半个小时内,有效促进两岸交通和经济发展。深中通道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中通道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公路直连通道,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周润 通讯员 陈振强 刘鹏

责任编辑:李冬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