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新政“密月”,青岛楼市“回暖”值得期待

调整公积金政策、放宽商办类房产户口准入、部分取消限购、修改外地户籍购房社保缴存门槛、契税打折……青岛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成为山东各地楼市解绑的前行“标杆”。

经济低迷 市场面临诸多挑战          

据记者调查,自2021年下半年,楼市进入了新一轮发展周期,市场整体压力较大,房地产形势并不乐观。据各平台数据统计,今年1月1日-4月24日,青岛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4097套,比去年同期下降36.5%,其中,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231套,比去年同期下降56.7%。今年5月份,在公积金新政、房贷利率下调等新政策刺激之下,市场环比有增幅,但同比去年依然下滑,有数据显示,5月份青岛新房住宅成交约9252套,同比去年减少21.07%;成交面积约为114.24万平方米,同比去年减少16.05%。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楼市低迷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客户消费意愿降低,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部分客户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对意向购房客户的置业信心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是政策利好兑现存在滞后性,今年包括青岛在内的多个城市,对于楼市调控政策进行了不同力度的宽松,但是力度有限,从根本上逆转市场效果不大;第三是客户期待更大的优惠力度,当前市场上“特价房”“抵账房”“团购房”等优惠政策频出,客户担心自己买在高点,也就因此推迟了置业计划。

利好政策频出 售楼处到访量提升          

自6月3日起,青岛连发5条楼市新政,从调整限购区域、购房条件以及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三大方面,以及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全面调整楼市政策, 那么,6月新发布楼市政策对青岛房地产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政策刚出台时,有业内人士已表示,政策正常一周后将会触达市场,同时业内也普遍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整体上将会利好楼市。

6月13日,据贝壳发布了最新楼市数据,青岛市商品住宅成交量1972套,环比下降6.18%,成交面积约24万平米,成交均价为14774元/平米。从区域来看,西海岸新区成交692套位居第一,城阳区成交422套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随着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解除限购政策和契税优惠政策的推出,在青岛楼市上有了较好的反映。

从日成交量数据来看,成交量最高是6月11日,成交380套,成交面积48655平方米;成交量最低是6月12日,成交套数109套,成交面积12514平方米。从区域来看,西海岸新区成交692套位居第一,城阳区成交422套位居第二。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解除限购政策和契税优惠政策的推出,在青岛区域楼市里有了较明显的反映。

记者还注意到,本轮青岛新政主要是西海岸新区、城阳区、高新区及主城区部分区域限购放开,随着新政落地,不少售楼处到访量都出现了激增,有置业顾问及二手房经纪人欣喜地表示,近期市场明显开始恢复热闹了,客户咨询的也多了。

政策效应还需市场消化      

青岛某新建商品房销售顾问赵经理向记者透露,“目前青岛除了主城四区,其他区域限购全部解开,公积金政策方面也有了新的政策,可以说截至目前青岛楼市所有的政策都已见底。”同时他也坦言,关于这些新政策,总体来看,还是对西海岸、城阳、胶州等地的楼盘因新政影响更大些。

另外,此次青岛新发布政策还带来了青岛楼市的“改善潮”。尤其是第二条新政——“出售已有住房1套或多套后的居民家庭,可以在2年内再购买1套住房”。带动了许多有改善需求的客户到访售楼处。“之前就听说过这个政策,主要是想再购买一套房子方便孩子上学。”正在售楼处看房的高先生告诉记者。

“整体来看,目前,虽然楼市是在回暖的路上,但市场逻辑已经改变了,商品房消费的对象主要是刚需和改善这两部分人群,因此,各大城市针对不同购房需求的购房者,出台了不同的宽松政策。”中国社科院特邀房地产专家、中房智库特聘专家、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显泉分析表示。“青岛出台宽松政策后,西海岸新区、城阳区、高新区的新房看房率明显提升了,售楼处到访率也在提高,而这几个板块的供量和去化压力都比较大。但综合来看,政策效应还需要市场消化,从政策回暖到市场回暖,需要一定的时间。”

冯显泉还指出,宽松政策的发布,对当前的楼市来说,实属重大利好。如果大的政策口径坚持不变,并在针对房地产的政策上再有所适度宽松,市场回暖也是值得期待。 不难看出,青岛市针对刚需和改善家庭,采取适当放宽购房限制和鼓励消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购房需求。

塘鹅租售山东市场分析师张斌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这些政策可能会一定程度刺激观望市场的客户,实现楼市稳中有涨,但对于投资和没有购房意向的群体来说,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未来房住不炒仍然是楼市的主基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于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