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鲁海丰集团:海洋农业全产业链步入“快跑时代”

农业“金花”培育企业案例八

海洋和农业,两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把它们放到一起,却形成了极具前景的产业——海洋农业。用更为形象的话来说,海洋农业就是像耕种陆地一样“耕种”海洋。这是近些年来很多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企业为之奋斗的方向。

在向海而生、凭海图强的青岛,有一家企业是“耕种”海洋的佼佼者,是海洋农业的典范企业,它就是新一代“青岛金花”企业——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海丰集团”)。

耕海牧渔,建设海洋农业全产业链

鲁海丰集团给人们普遍的印象是:行业中的大企业、具有齐全的产业链和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地位。

“耕种”海洋20载,鲁海丰集团从小作坊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业内专家将其归功为,自上世纪起以海洋为基础的水生农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为水产企业带来重大机遇。但究其根本,鲁海丰集团在短时间内一路高歌奔赴行业的龙头地位,应得益于在企业发展之初就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并强调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强势发展。

如今,以远洋捕捞、冷藏航运、港口物流、水产加工、冷链仓储、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海洋牧场、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等为代表的产业,在鲁海丰集团全产业链发展的版图上愈加丰满、强势。

鲁海丰突堤码头

从鲁海丰集团产业布局可以看出,水产品加工是起海洋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主营的蒸、烤鳗鱼片和金枪鱼加工出口业务,是目前日本市场最主要的活星鳗鱼类产品供应商和最大的金枪鱼片生产厂商。

相比捕捞和水产加工,产业链下游的冷链物流,是激活鲁海丰集团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2000年,鲁海丰集团拓展了金枪鱼的来料加工业务,此项业务有一大技术难点,即从加工到出口的整个过程,都必须配备零下60摄氏度的深冷技术冷库。在当时,此等程度的深冷技术一直为发达国家垄断,经多方运筹克服重重困难,鲁海丰集团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引进国外深冷技术的企业。

金枪鱼肠

不仅如此,鲁海丰集团还拿到了金枪鱼出口加工业务,开辟了新的产业格局——冷链仓储。2015年,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及冷链物流基地快速建设,自此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步入“快跑时代”。

布局海洋产业、蓝色农业全产业链,成为全产业链国际水产运营商,是鲁海丰集团走的最稳的一步棋,这步棋在统筹兼顾已有产业规模、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纵深,实现了产业综合运营,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南下西进,扩大海洋农业对外开放

近两年,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下,国内农产品来料加工和出口以及水产、冷链等相关企业压力巨大。作为同类型的企业,鲁海丰集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汇率影响,原辅料价格上涨但终端产品价格难以同比上涨,海运费、进关通关费用增长且周期延长等。

鲁海丰水产品加工车间

直面挑战,通过细化订单种类,分类调整价格和研发独特新产品等举措,鲁海丰在逆势中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鲁海丰集团方面对此表示,这得益于一早就布局的“南下南洋(东盟),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让企业在全球疫情和贸易摩擦的环境下,能够从容应对、稳步向前。

鲁海丰集团“南下西进”联动国内与国外远洋渔业基地的远洋渔业及物流产业链布局,以青岛董家口为中心,向南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物产丰富的印度洋,再以毛里求斯为前沿与多国开展合作。待到渔船满载而归之时,则顺势以马来西亚为枢纽,经过中转运回至青岛加工,继而出口东北亚市场。自此,我国在长期被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瓜分的印度洋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也为我国海洋农业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绝佳契机与便利条件。

改革创新,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

鲁海丰集团是青岛最早开设海洋牧场的企业之一。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鲁海丰海洋牧场,通过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挖掘传统海洋民俗文化,打造海洋文化科教基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休闲垂钓旅游好去处。

建设海洋牧场、发展酒店餐饮,聚焦高端休闲旅游,鲁海丰集团布局海洋农业“三产的思路跃然纸上,推进步伐稳健有力。如今,鲁海丰集团正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海洋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国际农产品交易平台打造等举措,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从过度捕捞的“沙漠海洋”,到良性循环的“蓝色粮仓”;从青岛本地人的“菜篮子”,到与法国、西班牙等大国共享印度洋资源和东北亚市场,从只能进行简单海产品加工的小厂房,到成为集远洋捕捞、冷藏航运、港口物流、水产加工、冷链仓储、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海洋牧场、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条于一身的国际化集团公司……在近20年深耕细作中,鲁海丰集团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及强、向阳绽放的发展之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