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强化金融赋能 锻造更安全供应链产业链

7月24日,2021年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在青岛海天金融中心酒店盛大开幕,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财富·新管理”为主题。在下午举办的“强化金融赋能,锻造更安全供应链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主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航产融战略客户、委员会常委副主任范华出席并围绕论坛主题交流思想。本次高峰论坛由《财经》杂志副总经理、《财经智库》执行总裁袁雪主持,中航产融、中航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江涛为论坛致辞。

正确认识供应链产业链,强化金融有效赋能

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供应链是流量,产业链是存量,存量决定流量,一个短期一个长期。”杨再平认为,供应链是一种供求链,产业链是一种生态。我国工业种类齐全,具备完整性,应该正确处理好完整性与命脉的关系,处理好国际上的专业分工问题,处理好国际国内以及全国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谈到供应链金融时,杨再平表示:“我们首先要着眼供应链安全的金融赋能怎么做,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把金融赋能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去融通,促成和维护供求链。要做好供应链的供求链,借助于金融科技。”张燕玲补充道,“我国的问题在于,供应链金融侧重金融,金融那些属性非常重要。我国很多供应链金融企业是从外贸或者物流企业过渡而来的,金融的审慎非常重要。”

“从短期来看要通过供应链金融赋能,但从长期来看需要把产业链做好。”杨再平表示,产业链比供应链要长远深。产业链发展要注重人才培养、产业研发和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需要长期资本。“各个产业发展都要技术研发,都要有资本支持,有资本市场的扶持。同时要与高校更好的合作,促进研发成果转化。”辛仁周补充道,在如今的国际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要不断健全产业链,补弱促强。

促进顶层设计落地实施,推动由“链”向“网”发展

“最近处在变革时期,链的联系、网格化的联系正在重构。”陈道富认为,需要从生态的角度看待世界,但目前中国金融和生态化与产业之间结合有较大差距。对于产业链金融,陈道富表示,真正做到产融结合要求中国金融体系将产品设计标准化,让市场可以自主产生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成为关键。

在陈道富看来,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存在三个认知与实践方面的问题。第一,供应链金融引入有其历史背景,这使得我国供应链金融很自然地与银行信用连在一起。从银行信用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生态化运作绑在银行原有的一套经营模式上。与此同时,我国实践重视主体作用,而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强调主体而强调网络,强调生态;第二,在具体实践方面动力不足,政策存在细节上的障碍;第三,网络建设与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短板。“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各方已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要沉下来,真正地解决供应链上的一些问题。”陈道富补充道。

实践中要不断创新举措,强化金融赋能。范华认为,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必须围绕产业的逻辑来做金融;要用产业链地角度思考,用金融人的逻辑操作;产业金融不是传统的信贷,要顺应产业的不同周期,把各种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基于产业场景形成一个个的金融解决方案,站在产业的角度来思考,找每一个产业痛点。

完善资金激励机制 保持本源不断创新

“资金激励机制问题就是产融结合问题,产业和金融问题。”陈道富认为,激励机制要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要看见主体,看见它的价值,同时看懂这个价值并跟这个价值共成长,最后设计出能够把双方利益结合在一起且信得过的机制。在辛仁周看来,要按照产业链部署核心链,努力实现金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张燕玲则主张要学习国外的经验教训,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范华补充道,要把资源转化为资本,把资金转化为资本,把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把未来收益转化为资本。金融对产业以及产业链的激励,体现在产业链的研究成果中。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张吉鹏  实习记者 张咏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