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温青岛党史 传承红色印记⒇——“小商品王国”的兴起

58.“小商品王国”的兴起

1984年,专题片《青岛小商品市场》被中央电视台作为重点节目播出,随后在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华人办的中文电视媒体播放。由此,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蜚声海内外。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所在的大鲍岛地区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1949年青岛解放后,即墨路的商店曾全部迁出,成为居民街。“文化大革命”后,随着党的拨乱反正政策的逐步落实,一部分人在即墨路、李村路附近自发进行交易活动,随后被取缔。

改革开放以后,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0年8月,为改变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渠道单一、服务网点少、流通设施落后等问题,青岛市委专门召开全市财贸书记会议,研究出台了搞活商品流通的措施,主要包括改进购销形式、经营方式,放宽政策、多开流通渠道,逐步改变流通领域设施落后状况等方面。10月15日,为进一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搞活市场,市政府决定增设5处农副产品市场和1处木器家具、自行车市场。其中,在市南区设立龙口路市场,在台东区设立顺兴路市场,在四方区设立嘉禾路市场,在沧口区设立楼山后市场、南渠市场,在市北区即墨路设立木器家具、自行车市场。自此,即墨路市场应声而起。

最初的即墨路市场并非小商品市场,不同于其他16个可以经营各种农副产品的市场,其经营范围被确定为“以木器、家具、自行车为主”。即墨路市场建立初期,由于部分人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对市场能否发展起来存有疑虑,周围的居民也存有偏见,新搭起的市场设施夜晚常被人拆除。最初时只有摊位50余个,而且摊位不固定,顾客不多。

为了办好市场,市场管理部门积极组织生产经营者入市设摊,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同时,根据有关政策,安排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入市摆摊,自谋生路,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小商品需求的不断加大,即墨路市场占路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周边,摊位增加到1100个,主要经营范围扩大到旧货、小百货、服装等。

19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基本定型,市场商品主要有小百货、服装、工艺品、鞋帽、箱包、缝纫、木器家具、修配、旧自行车和小百货批发等10余个种类。由于品种繁多、样式齐全,缓解了群众购物难、做衣难、修理难等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逐渐声名远播,除了本地的商户,许多周边县市的商户也慕名而来,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1983年划行分市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有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交易棚厦,经营服装、纺织品、土产、小百货、鞋帽、工艺品、家具和自行车等8大类商品,另有修理业、缝纫业等,上市商品多达2万余个品种。日上市摊位1300余个,日均客流量四五万人,最多时可达10万人左右,日成交金额30万元以上,其服装市场的经营尤具特色。很长时期内,此市场一直处于青岛服装消费的先导地位,广州、上海推出的新潮服装不出3天便可在此市场面市,香港和韩国的流行款式也层出不穷。很多摊主因为眼光独到,进的货品很受青年人的喜欢,生意越来越红火,很快就富起来了,青岛的第一批“万元户”很多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1990年前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辐射面扩大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货自四方来,广招天下客”。为改善交易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建起宽敞明亮的大型过街棚厦,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1991年,为响应“让青岛的夏季亮起来”的号召,建起装有彩灯、霓虹灯及石英表的市场门楼,为夜市增添光彩。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集购物、观光、采风于一体,不仅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且成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国内外旅游者誉为“小商品王国”。

59.“莱西经验”的诞生

1980年代初,莱西县90%为农业人口。1982年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实行包干到户后,村集体的功能相对弱化,农民对村党支部的依赖程度也降低。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方面,有的村干部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产生“包产到了户,还要不要党支部?”等困惑。

当时,莱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出现“三个不适应”:一是村级组织建设不适应。各种组织不健全,部分组织不能发挥作用,致使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进村入户。二是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农民在生产、管理、经济上有了自主权后,要求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而村干部在工作上仍沿用过去行政命令那一套,遇事不同农民商量,办事不公开,部分村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出现裂痕。三是社会服务工作不适应。农民盼致富、盼服务的呼声特别高,而必要的服务工作没能及时跟上,想为农民服务又缺少物质条件,村级组织失去凝聚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莱西县委敏锐地意识到若不尽快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就是一句空话,农村改革的伟大成果就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解决方法,就是依靠党的群众路线,到群众中找答案。于是,县委、县政府从有关部门抽调40多人,分成9个工作组,深入全县上百个村进行调查,收集一线的疑难问题、挖掘基层党员群众的创新做法。最远的时候骑自行车行七八十里地到村里调研,一去就是几天不回家;在村民家里住宿吃“派饭”,走的时候给村民留下费用……

通过走访调研,工作组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找准了问题根源,也发掘了很多源于基层群众首创的好经验、好做法。李家疃村党支部破除疑虑、先行先试推动村集体、村民收入提升,便是基层党支部探索出的一则生动事例。村里共有村民386户、党员38人,实行一个党员包10到20户的形式,利用晚上时间,入户传达党的政策。针对100亩盛果期的果园,规定党员不能承包,优先给村庄困难家庭承包;村庄发展60亩葡萄园,三年可见收益,党员只能前两年参与葡萄管理,第三年承包给村民。在保证村民尤其是困难村民收益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发展起18家村办企业,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双提升”。

 牛溪埠村探索的利用村民议事会制度进行村民自治,也发展成为一则重要经验。村两委因势利导,建立“农户代表”制度,让农民“参政”,请出8名村民作为“村民议事会”代表,为农民说话、办事,反映下情、转达上情,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

调研结束后,结合调研情况,从稳定大局的需要出发,工作组把“抓基层、打基础、强化村级、工作到户”作为指导思想,对这一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实践,逐渐形成“莱西经验”雏形。1985年至1987年,重点进行农村党组织的整顿和党员教育,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村委会、共青团、妇女和民兵组织的整顿和健全。1988年开始,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开展以“村务公开、民主办理、村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89年起,通过对抓村级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回顾,逐步理清村级建设的基本思路,总结形成以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莱西经验”: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在活力;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

 “莱西经验”的实质,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新农村的步伐。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莱西县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工作经验逐步成熟,强化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农村稳定和生产发展,给全县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三配套”建设犹如一股春风,仅几年工夫,莱西农村局面就大为改观。1989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0.26亿元,比1985年增长1.6倍;城乡储蓄存款比1985年增加2.9倍;农民人均收入838元,比1985年增长39.2%;粮食产量42.4万吨,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5.2%。

莱西村级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青岛、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引起山东省委乃至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委、青岛市委在莱西召开村级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莱西经验”。为把“莱西经验”推向全国,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组织部先后到莱西调研,民政部还成立“国家莱西村级组织建设经验考察组”,到莱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经中共中央批准,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委共同在莱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共有216人参加会议,史称“莱西会议”。8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作了题为《努力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讲话。会议形成《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就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村级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成为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莱西会议”把解决农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上,鲜明提出党支部是村级组织建设的领导核心;在“如何实施党的领导”的问题上,明确提出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形式,是党领导下的自治;在“如何保障党的领导”的问题上,强调提出党支部要把发动和组织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生产,壮大农村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莱西会议”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运用实践经验,推动农村基层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也是创造性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1990年9月,莱西县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模范县”。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莱西会议”总结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60.实施“名牌战略”  发展品牌经济

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后劲,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业发展的形势要求,谋划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升级,实施了创“青岛金花名牌”战略。出台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在全市工业系统实施“名牌战略”,并确定包括海尔冰箱、海信彩电、双星运动鞋、青岛啤酒在内的57种优势产品作为发展重点。至1989年,青岛海尔、青岛啤酒入围中国首批10个驰名商标。到1992年,全市共有78种产品获得国家质量奖,1100多种产品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31种产品获得“青岛金花”产品称号。“青岛金花名牌”战略的实施,标志着青岛工业发展由重点发展战略转向名牌发展战略,开辟了青岛富有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提升了全市工业的档次和水平,为日后青岛工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名牌战略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工作思路,制定新一轮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滚动计划,为名牌战略注入新的内涵。

1997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并确定海尔集团为6个重点支持进入世界500强和技术创新的试点企业之一。全市形成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5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从199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三年计划,着力培育十大、十强、十高(高新技术)和十外(外资)企业,大力发挥名牌企业的集聚效应,着力构筑品牌集群优势。除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之外,又培育出红星集团、黄海集团、颐中集团、青钢集团等知名企业。同时,推动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竞相实施名牌战略,涌现出喜盈门、英派斯、红领、巴龙、好事中、天泰等大批民营企业名牌。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集群共同打造城市强大的品牌经济,青岛的品牌经济已经成形。

构筑品牌集群,发展品牌经济,对青岛城市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青岛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名牌企业和知名企业家最集中,实施名牌战略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品牌成为青岛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名牌战略成为提高青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