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寻找未来之星│莱茵科斯特:助力青岛工业互联网人才之都

■记者 初志伟

位于中德工业园的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刚落地青岛不久,已经入选青岛市首批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工信部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智能制造培训示范基地以及AHK专业师资培训中心、机电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等。

这家自定义为“智能制造领域教育服务专家”的公司,承担着生产工厂与教育基地双重功能,致力于搭建一个产教融合的桥梁。

为工业互联网培养“工匠”

“整个社会关注点都集中在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的需求,但实际上慢慢就会发现,对能够掌握和操作这些技术的人的需求更难搞。技术或者设备可以很容易买到或者建起来,但人才的梯队建设很难。”莱茵科斯特总经理胡成满说。

看到这一点,莱茵科斯不光注重于为企业做产品线的智能化改造,同时可以为企业解决升级换代后缺乏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困扰,这个优势成为了公司的“护城河”。

目前的学科设置,基本成型于上个世纪,当时可以很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但现在出现一个共性问题,培养的人很难适应现代高端产业的需求。加上受限于教学大纲和论文考核等因素,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关注一些前沿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莱茵科斯特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培养符合高端产业需求的工匠。

在莱茵科斯特一楼数字化工厂,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产线一应俱全。在手动加工实训中心,学员可以体会工业1.0时代的台式钻床、喷砂机、画线平台等基础加工装备,逐步向高阶段递进。学员在此可以直观的学习到不同工业阶段都应用了哪些技术,结合现在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拆解。在三楼建有理实结合技术中心,完全按照德国教室设计。从TIA全集成自动化、气动液压、简单机电一体化等,一直到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工业4.0,由易入难,一应俱全。

近日,青岛提出15条新政,打造“工匠之城”。莱茵科斯特正在为青岛工业互联网培养工匠,奠定支撑青岛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

德国“双元制”体系为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双元制”是源自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共建,在德国有着完整的培养体系。

莱茵科斯特完整的吸纳了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中国的现实需求情况重现编译。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将所有技术拆解成能够服务于社会具体应用场景,建立了一条可以复制传播的体系,通过建立的“双跨中心(跨企业、跨学校)”,向企业与高校输出可复制的标准模式。

“我们自己是培养不了多少人的,虽然建了很多平台,但依然满足不了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胡成满认为,形成标准化,输送给学校培养学生,形成一个链条,最终发展壮大。

莱茵科斯特还会为企业“定制”人才,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把企业的技术融入到教学阶段,确保工人毕业即可上岗,无缝衔接。目前已经为一些德国企业,还有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了服务。

除了培育高级技术工人外,莱茵科斯特还注重培养师资力量。入职莱茵科斯特的老师要求是具有5至10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上岗前到德国接受双元制的培养,这个周期往往需要两三年。

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莱茵科斯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工业互联网人才,完善人才体系建设,最终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立足青岛 服务全球

“有些地方给的条件很诱人,还没开干就能赚钱。”胡成满透露,从招商条件来看,青岛给出的条件并不是最好的。考虑到青岛良好的产业基础,对技术人才的旺盛需以及中德交流的天然优势,最终选择将青岛作为莱茵科斯特全球运营总部。

落地青岛,莱茵科斯特带着使命。

莱茵科斯特负责服务中德生态园及整个青岛的人才体系的提升,既要为中德生态园及周边企业提供技术应用,也要通过莱茵科斯特的渠道,为青岛输送和培育相关人才。

胡成满认为,“这体现了政府的超前构想,希望打造一个从技术到人的综合生态。”另一方面,优秀的人才供给环境,也有利于为青岛引进更多外企尤其是德国企业。

目前,莱茵科斯特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洽谈合作,未来有望引入青岛。

不久的将来,莱茵科斯特将建成青岛最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会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流平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