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学思践悟】深圳老旧街区微改造再思考

城市老旧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特殊文化标记,承载着人们对老城的深厚感情和记忆。

对老旧街区实施微改造,即是指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

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甘坑客家小镇、南头小镇、大鹏所城等一批老旧街区、厂房在微改造后焕发新颜,并成为这座年轻城市新的“城市名片”和网红打卡地。深圳老旧街区、厂房的微改造,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运用市场力量导入资金活水

城市更新,资金问题是关键。深圳市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市场让企业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能算明白账,还能实现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多赢。

如在南头古城的开发过程中,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回租、建设、改造、运营,给予改造企业方万科集团一定年限的经营权用于平衡投入;万科集团通过导入文化创意产业,配套无明火餐饮、艺术品展销、文化展览等功能,增加运营收益。

运用市场规则,凭借市场之手,将原来一个以菜市场、餐饮店、旧品回收等低端业态为主的古城,转变成为一个拥有多条特色街区的创意小镇,解决了老旧街区改造“钱从哪来”、“资金如何平衡”的问题。

启示二深挖传统文化激活内生动力

“改造易、持续运营发展难”,这是很多项目遇到的共同难题。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深圳在老旧街区微改造过程中,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条根,赋能老旧街区微改造。注重对老旧街区原有风貌的保护与延续,尽可能避免“大拆大建”,没有过度重视外观形象,力度“修旧如旧”,在新与旧之间、动跟静之间、历史与现代之间实现了有机衔接,让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直观实现了完美结合。

如深圳在南头古镇、甘坑客家小镇、大鹏所城等的改造中都试图最大程度寻找或嫁接传统文化的印记,“南头1820”“牌匾故事馆”“东莞会馆”“我们的古城记忆馆”“海防文化体验馆”等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的展馆和物品,都在时刻提醒着游客停下来慢慢思、细细品,感受城市特有的文化传承,增加了老旧街区改造后的吸引力、成长力和影响力。

启示三综合运用手段实施柔性治理

微改造项目和许多文化创意类项目一样,同样面临着“一严管就死,一放松就乱”问题。深圳市根据各自项目实际,有针对性的“严”与“松”之间寻找“柔”的平衡点。

深圳市在老旧街区微改造后的柔性综合治理,折射出的不仅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的成熟与自信。

注重调动网格员、义工、协会、业主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自治气息浓厚。如南头古镇的管理,既有街道、指挥部、企业运营管理方,还有南山区政府发动志愿者和义工,共同推动着街区的治理。

治理手段“刚中带柔”,如华侨城创意街区,地面的清洁干净与五花八门的门头牌扁、别具匠心的墙体广告、看似任性的门前区域,等等,让人感受到,在严格的规范外,这里流露着对创新创意行为的包容,彰显着对创新创意的尊重和支持,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市场活力。

启示四呼应市场需求实施精准供给

老旧街区如何改、改什么,不是简单的行政行为,更多的是对市场需求的尊重和呼应市场的精准供给。深圳市老旧街区在微改造前大都会面向社会多角度听取意见建议,深入进入方案论证,最终确定方案和推进计划。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年轻的移民城市,相对较短的历史文化与深圳快速发展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与相对贫乏的传统文化,让对传统文化载体的需求显得格外迫切,南头古镇、大鹏所城等的微改造也便顺理成章;创新创意之都建设与创新创业之城的时代赋予,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等的微改造让老厂房街区满足兼具休闲与现代感气息的创新创意街区成为了一种可能。

咖啡馆、小酒吧、创意小作坊、展览馆等,既满足了创业者的需求,也营造了创意文化,促进了创新创意产业;深圳日渐强大的影响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批游客的到来,更多的是他们来了之后看什么、感受什么、留下什么、带走什么的问题,围绕旅游经济消费需求,在钢筋混凝土外寻找并深挖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或是嫁接相近有关文化平台,特色民宿、专题展馆等也便应需而生。

市场最具有评断力,也最具有说服力,深圳日渐成熟完善的微改造做法,也充分说明了呼应市场需求,实施精准供给的重要性。

十组 王全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