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青岛前海一线,一辆车身流动着金色光芒的6路线“555”号公交车缓缓驶过汇泉湾畔,发光字体“一条传承百年的线路,一条劳模辈出的线路”在深蓝夜幕中格外醒目……这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还为城市的夜晚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播注入了新鲜活力。
今年7月,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将6路线“555”号劳模车全新改造为“党代表主题车厢”发光巴士。车身以光影技术勾勒出百年线路脉络,车厢内部则集中展示6路线4位党代表的奋斗足迹。
这辆穿梭于城市脉络中的公交车,搭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一种精神的传承。从1933年第一声汽笛响起,到五位全国劳模的诞生、400多项荣誉的积淀,6路线的故事已然镌刻在流动的城市风景线上。
城市记忆的流动载体,从“青浮线”到“发光巴士”
在青岛公交史上,6路线的诞生可追溯至1933年开通的“青浮线”。这条从大窑沟发往中山公园的线路,成为青岛首条前海一线的公共交通线路。
1951年4月,经历战火中断的线路重新开通。四年后的1955年4月15日,共青团青岛市委为其授予“青年服务线”称号,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这是6路线获得的第一个市级以上荣誉,也是6路线历代职工一直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荣誉。
上世纪70年代,乘客在大窑沟车站排队乘车。
20世纪80年代,青岛30多条公交线路中,6路是唯一的沿海公交线。据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张丽霞回忆说:“在中山公园站点,售票员拉根绳子就能卖票,5分钱一张车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当时,乘客们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的盛况,成为老青岛人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80年代,行驶在中山路的6路车。
如今,6路线虽已延长至泰山路益都路站,但那份“服务至上的基因”始终未变。2020年,线路全线更换为纯电动公交车,而最新的“555”号劳模车,更以“发光巴士”的形态,将百年历史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1988年,行驶在中山路上的6路“大通道”公交车。
党代表车厢的时代叙事,从历史档案到光影体验
此次改造的“555”号发光巴士,在车身设计上采用金色光带勾勒线路轮廓,车厢变身为独具特色的“党代表主题车厢”。这一创意源于6路线深厚的红色基因——自1992年以来,这条线路已走出四位山东省党代表,成为党代表履职为民的重要阵地。记者步入车厢,一片红色映入眼帘。车厢后方的党徽标志庄严肃穆,车厢内设置了历届党代会知识普及、六路线四位省党代表事迹介绍等模块。车顶的星空顶设计,以LED灯带模拟青岛百年前的星空,呼应“百年线路”主题。
1955年,6路公交线荣获青年服务线。
“主题车厢还是流动的劳模精神课堂。”6路现任班组长周群松介绍。2023年从师傅王艳手中接过方向盘的他,亲历了劳模车从服务标杆升级为教育载体的过程。“我们要让劳模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精神传承的接力棒,从淬炼初心到创新服务
劳模精神在6路线扎根生长,离不开多年的传承。那面传承了70年的“青年服务线”旗帜,历经23任班组长接力传递,每次交接都是一次精神淬炼。这辆“555”号劳模车,历经多年的传承,接过的是为民服务不变的初心。
周群松安装“提示铃”
“2023年接旗时,师父说线旗是镜子,照的是初心。”周群松至今记得仪式的庄重——他不仅接过旗帜,更接过了为乘客创造美好出行的使命。这位80后班组长将创新精神注入十米车厢。2023年初,他在车厢中后方安装三个呼叫铃,提出“您响铃,我响应”的服务口号,帮助特需乘客解决在车厢内乘车不便的难题。2023年底,他又推出“便民服务板”,每日更新天气预报、站点调整等信息,为老年乘客和游客提供贴心服务。去年,周群松将呼叫铃创新升级至2.0版本——在车门处加装开关门提示铃。“叮叮叮”的清脆铃声有效提醒了听力较弱的老年乘客,降低上下车安全隐患。
几十年间,车厢的硬件在升级,服务的创新也从未止步。从呼叫铃到提示铃,从服务板到响应机制,周群松用一个个微创新不断擦亮“555”号劳模车的底色,将“诚载美好”的文化理念,化作十米车厢内可触可感的温度。
当555号车驶过青岛老城区,车身两侧的发光字在夜色中划出明亮轨迹。近百年的公交线上,新一代公交人正以创新服务续写劳模精神新篇章,让这辆“发光巴士”成为彰显青岛城市精神的流动名片。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