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中银基金代董事长上任满月 清盘潮压力有增无减

中银基金代董事长上任满月,基金清盘潮压力仍未缓解。

6月17日,中银基金发布公告,公司原董事长章砚正式离任,董事长职务暂由执行总裁张家文代任。

在张家文担任临时掌门人即将满30天之际,7月5日,中银基金旗下中银富利6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发布公告称,拟近期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审议关于修改基金合同终止条款的议案,会议投票时间从2025年7月10日起,至2025年8月6日17:00止。

原条款约定基金触及终止条件后,直接自动进入清盘程序,而修改后的条款约定,基金触及终止条件后,基金管理人可以选择清盘或者继续运作等,并且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审议。也就是说,如果新合同获得通过,中银基金有机会通过持续营销或是找来冲规模的关联资金,让基金摆脱清盘实现续命。

五分之一基金产品濒临清盘

中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清盘压力问题一直为市场关注。综合Wind等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银基金旗下166只产品中有31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清盘生死线,占比近五分之一。2024年初至2025年7月7日,中银基金旗下共计有8只基金产品清盘,其中2024年7只,2025年以来1只。

同时,自2024年开始,截至2025年7月7日,包括中银富利6个月持有在内,中银基金旗下有13只基金产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通过审议修改基金合同中终止条款“续命”。

三分之一基金经理经验不足三年

虽然通过修改基金合同可以暂时避免清盘,但在决定基金口碑和规模的根本因素——投研团队能力方面,中银基金却一直在走下坡路。

近一年,中银基金离任基金经理达到6人,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值2.15人,其中包括王睿、王伟、周毅等多位权益和固收投资核心人员。王睿拥有15年从业经验,基金管理年限达到6年,离任前已经升为中银基金副总裁。周毅离任前任中银基金高级助理副总裁。

目前中银基金45位基金经理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3年。通常,一位基金经理需要经历一轮甚至是多轮牛熊周期转换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三年时间显然不足以走完一轮完整周期,中银基金投研团队的经验明显不足。

部分基金严重依赖中国银行包销

多位核心投研人员离任后,中银基金为相应基金增配了基金经理,但产品市场知名度的修复还需要假以时日。年轻一代基金经理的成长需要时间,在此期间,中银基金部分产品严重依赖母公司中国银行的现象难以缓解。

根据基金公告,中银丰和债基2024年年末被中国银行持有99.98%的份额,今年一季度末单一机构持有99.977%的份额,二者数额数量一致,说明一季度末一家独大的持有机构应为中国银行。一个季度时间,该基金几乎没有来自个人投资者的申购。



在中银睿享等基金的定期报告中,出现了同样现象,中国银行几乎包揽了全部基金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国银行包销的基金多为债券型基金。而债券型基金是中银基金产品线的绝对主力。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银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为6500.24亿元。其中,债券型产品规模达2854.18亿元,货币型产品规模达3346.53亿元。固收类产品(债券型产品加货币型产品)规模达6200.71亿元,占到了总规模的95.39%。同期,中银基金股票型产品规模为58.05亿元,混合型产品规模为206.87亿元。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加混合型)规模为264.92亿元,占公募管理规模比例不足5%。

本就是一条腿走路,而这条腿还需要母公司中国银行输血。在清盘潮压力下,中银基金还有更大危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冬明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