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文博澎湃新活力 “博物馆之城”品牌效应彰显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5月18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会上揭晓了“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青岛海产博物馆“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青岛海产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基本陈列”入选优胜奖,深获业内关注。这不仅是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的缩影之一,也体现了青岛市持续深入探索实施“博物馆+”战略的谋篇布局。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禀赋,坚持创新融合、多元发展,加快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之城”。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45家,其中国家一级馆6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同类城市前列,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博物馆之城”品牌效应彰显。

政策驱动 擦亮“博物馆之城”品牌

“健全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大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力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场馆建设、运营管理、社会参与、扶持奖励等多维度对博物馆发展进行规范与引导。”记者采访中获悉,青岛市坚持建管并重,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三年行动,制定《青岛市博物馆绩效评估暂行办法》,有效解决行业博物馆设立难、非国有博物馆运营难等方面问题,在2024年第五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中,我市新获评国家一级馆3家、二级馆6家、三级馆3家。

加大支持力度,对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创产品开发销售、新建博物馆等进行奖励补助,符合标准的每年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2021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975万元,新增备案博物馆41家,激励效果显著。

场馆扩容 打造文化“新地标”

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青岛坚持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场馆资源扩容提质。投资约6.8亿元扩建市博物馆,新建馆面积超5万平方米,建成后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目前扩建工程已顺利完工,正在加快展陈筹备。打造国家级平台,成功引进全国唯一的水下考古博物馆、也是全省第一家“国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总投资约6.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创新活化利用形式,结合历史建筑文化背景,推动海滨旅馆旧址建成青岛印象博物馆;结合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依托百年里院打造里院记忆博物馆,展示青岛传统建筑特色和社会生活变迁。

做优文博游 推动文物活起来

在做精展览展陈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博物馆合作方面,每年统筹约1500万元,先后策划打造了“探源青岛”“城阳山海间”“小贝壳大世界”“博融万家”馆际联展等一批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特色展陈;引进了“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只此敦煌”“观妙入真”等一批高质量展览,吸引1000余万人观展,先后7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多年来坚持做优文博旅游线路,坚持文旅融合,串联各类特色文博场馆,推出了一批主题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丈量青岛文物主题游径”作为典型案例获评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家博物馆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家博物馆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百强旅游案例”。做强特色文创产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挖掘文创IP价值,推出了《高凤翰端砚礼盒》《极简杯壶金山系列》《青岛百合胸针》等多种特色文创产品,个杯堂杯子博物馆文创销售1200余万元;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九大类400余种啤酒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过亿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下一步,青岛将继续完善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以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为支撑的博物馆发展体系,推动中小博物馆提质升级,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之城”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