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琴屿新观 | 青岛答好民生“幸福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把民生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民生始终是最温暖的底色。近年来,青岛市在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关键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织密民生保障网,用心用情书写着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5年,青岛重点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完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优化人社服务供给等五大提升行动,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扶持创业超过3万人。通过“政策+服务”双轮驱动,青岛让“就业饭碗”端得更稳,让“创新创业”活力更足。

教育是民生之基。自2018年至2024年,青岛已连续七年将学校建设工作列入市办实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青岛推动开工中小学和幼儿园32所,推动续建完工42所,这74所校园总建筑面积约132.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1.7亿元,建成后可增加学位约6.59万个,有效提升学位供给能力,改善了办学、办园条件。

近年来,青岛在特色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涌现出诸多创新实践。在城阳区白云山学校、青岛君峰路中学,去年刚启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已成为这两所学校学生们学习前沿科技、探索人工智能的重要平台。目前,青岛已建成929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普及。

医疗是民生之需。青岛出台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建立参保激励约束制度,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850元、770元。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医保结算费用306.8亿元,保障了1.15亿人次就医购药结算,同比分别增长12%、19%,享受待遇人数和保障力度均有明显提升。截至2024年11月,参保人数达940.2万人,新增17.8万人,让更多群众在疾病面前“有医靠”。

养老是民生之依。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青岛直面养老服务中的难点、痛点。目前,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04家,机构床位4.6万张,其中三星级以上机构占比达36.4%,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占比93%,形成高端化、普惠化、专业化并存的供给格局。通过出台《青岛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青岛从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扶持、智慧养老平台搭建等方面精准施策,构建起“1+N”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健全机构、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增进老年人生活福祉。例如,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推出“家庭养老床位”制度,通过政府补贴、专业机构上门服务,让“床位跟着老人走”,破解居家养老痛点。

“民生”二字宏大而抽象,于细微之处见真章。2025年,青岛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领域持续发力,并将重点办好15件实事。比如,在养老方面,将增设区(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处,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30处;在医疗方面,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增加30元,参保居民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升至65%(“两病”人员提升至75%);而在提升托育、教育服务水平上,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000个以上;推动开工和续建完工中小学、幼儿园20所,升级完善95所农村薄弱中小学食堂设施设备……

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都是青岛倾力书写的民生答卷。2025年,青岛将继续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聚焦就业创业的“稳岗扩岗”、教育医疗的“提质增效”、养老托育的“普惠共享”,用制度创新破解民生痛点,让城市的发展脉搏始终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同频共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孙梦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