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市民营经济局在精准化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及阶段性成果。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工作情况、创新实施“民营领军标杆到龙头百强企业”倍增壮大计划、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局聚焦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在顶层设计、体系建设、政策供给、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心用力,打造了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青岛市有创新型中小企业55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1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构建梯度培育体系,企业成长路径精准清晰
坚持“育字为实”的工作理念,系统推进“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
精准发掘好“种子”。梳理企业营业收入、研发费用、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潜力企业,分层筛选建立“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库,开展诊断指导和靶向服务,健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主动发现机制,有序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座,入库企业1.4万余家。
精细培育好“苗子”。深化与科技、工信、税务等部门协同,整合关键数据,动态筛选重点培育企业。发挥市区两级联动优势,变“组织申报”为“培育挖掘”,精准引导5000余家次企业申报优质中小企业资质。与国资委协同发力,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5年公告创新型中小企业2393家,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55家,认定数量再创新高。
精心栽培好“尖子”。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精心组织“小巨人”企业申报推荐,加强部门协同和区市联动,深化涉企数据共享,分层分类建立“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走访摸排和评估诊断,组织专家开展“一对一”把脉问诊和对标提升。2025年新公示“小巨人”企业40家,较2024年增长37.9%。
强化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内生动力加速迸发
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系统集成。出台《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引导各部门协同发力,优化涵盖财税支持、用能保障、土地供应、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全要素的政策工具箱,形成政策合力,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撑。
加大财政扶持,实现精准赋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021年以来扶持企业近3000家,拨付奖补资金约12亿元。对2023年以来新认定的64家“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资金共计6400万元,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小巨人”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锻长板”,2021年以来培育重点“小巨人”企业71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约2.8亿元。
强化创新引导,推进载体建设。完善“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梯次培育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截至目前,青岛市拥有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达495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集聚关键要素供给,企业发展动能迭代升级
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方位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支持企业融通创新。紧扣“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常态化组织开展融链固链建链对接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已举办40场专场对接会,累计超1000家企业参与。开展“千校万企”产学研创新训练营活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对接交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
强化人才培育支撑。实施“未来之星”新锐人才计划,遴选优秀人才,连续两年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截至目前,已遴选37人,带动5家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配合市人社局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2021年以来已有570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极大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
加大财税金融服务。建立金融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名单机制,将符合条件的117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为白名单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信贷支持。联合市税务局、山东大学成立青岛新质生产力税智研究中心,配合市税务局成立市区两级14个“专精特新税智服务室”,创推“税智行动”20条服务举措,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户一档”,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税务风险。
构建赋能服务生态,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提供定制化培育赋能服务、搭建多元化市场拓展渠道、完善便捷化政策兑现平台,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结合当前“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和“企事有解”服务行动,对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常态化服务。局党组会议设立“民企时间”固定议题,定期邀请专精特新企业家代表参会,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实打实解决企业经营难题。截至目前,“民企时间”已成功举办68期,累计101家专精特新企业参加。
常态开展培育赋能。落实工信部部署,重点面向“小巨人”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赋能服务,助力企业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赋能活动3场次,服务企业100余家次。积极开展对标提升行动,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先后赴深圳、成都、南京等城市,开展专题分享、技术交流、产业对接等活动6场次,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扬帆远航”出海行动,定期发布境外展会信息、市场动态和行业分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资讯支持。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发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优势,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主动融入区域集群,挖掘潜在合作伙伴,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卡位”“补位”。截至目前,青岛市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4家。
惠企政策精准触达。全力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加快“青岛政策通”平台改造升级融合,畅通与“鲁惠通”双向数据共享。首次将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大大缩短了资金拨付周期。截至7月,519家企业奖补资金1.46亿元全部拨付到位。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